曲河鄉

曲河鄉

曲河鄉原名雙龍場,清嘉慶初年置鄉團,民國初年改置團練所,24年(1935年)改為石曲聯保。1950年以曲河置鄉。東鄰前進,東南連石壩,西南接房石鎮、新順、北界橋樓、三鍋鄉。距縣城45公里,轄8個村,45個農業合作社,共1658戶,5719人,平均海拔748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日照900個小是,土地面積63.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18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河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青川縣
  • 下轄地區:轄8個村
  • 電話區號:0839
  • 郵政區碼:628100
  • 面積:63.00平方千米
  • 人口:5200餘人
  • 方言:四川話(川中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機場:廣元盤龍機場
  • 火車站:竹園壩站
  • 車牌代碼:川H
鄉鎮簡介,下轄單位,歷史沿革,自然資源,鄉鎮古蹟,基礎建設,農業發展,業績成就,地方特產,人文歷史,人口數據,

鄉鎮簡介

全鄉有4個行政村,23個農業合作社,1572戶,人口5200餘人,幅圓面積60.4平方公里,有耕地11700畝,其中田580畝,林地13400畝,平均坡度在45度左右。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有茶葉4600餘畝,椴木密植黑木耳60萬根棒,竹蓀栽培210畝,天麻生產2000根,生豬養殖大戶50戶,其中500頭養殖大戶1戶,蠶桑生產年產繭達20噸,生豬出欄7000頭。人均純收入2050元。

下轄單位

歷史沿革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曲河鄉原名雙龍場;
清嘉慶初年置鄉團;
生豬生豬
民國初年改置團練所;
24年(1935年)改為石曲聯保。
1950年以曲河置鄉。轄8個村,45個農業合作社。

自然資源

曲河鄉有林地48045畝,可流轉林地8000畝,其中成塊面積100畝以上的16塊。
曲河鄉境內石英礦資源豐富,有礦點3個,礦點開採石英礦量大質量。

鄉鎮古蹟

古蹟三纂山位於曲河北部,因其山逢宛若婦人發纂,有大、中、小三纂而得名,有寺建於纂峰之下。清嘉,道 間,僧廣清,廣昌,雲遊至此,出資重建廟宇,更名天元官,主廟為長三間四合院殿堂。東立山門,西設丹房,依山就勢布東嶽洞、南嶽洞、藥王洞觀音閣等小廟多處。
曲河鄉觀音閣曲河鄉觀音閣
依名塑像供奉香火,廟前有小石突起,自成天然屏障,於頂建三層閣樓,有盤曲小徑可通。登臨四顧,周山環抱,極其幽靜,炎夏之季,時有人去彼消夏避暑。

基礎建設

曲河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針,認真學習江總書記“三個代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曲河鄉中學曲河鄉中學
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曲河人民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進取,開拓創機關報,在農村產業結構中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教衛生事業得到蓬勃發展。
曲河鄉擁有中心校一所,村小六所,共有教師40人,在校學生646人,入學率達98%以上,在去年的“普九”驗收中,順利達標。

農業發展

抓住機遇,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曲河鄉累計栽桑250萬株,今年養蠶6000克,產繭達16噸,三年後桑樹全部投產可養蠶5萬克,產達200噸,僅此一項可收入200萬元。全鄉共有茶地3000畝,預計用1—2年時間將茶葉發展到人均1畝,3—5年後僅茶葉人均可增收1000元。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全鄉年出欄生豬3000頭,可收入150萬元,累計種草400畝,種植小雜糧300畝。全鄉種天麻2500平方米,其中大戶5戶,種植1200平方米,預計天麻可收入30餘萬元。

業績成就

一、基礎設施成效顯著,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完善,新修村通公路3條27公里,建沼氣38口,改善生活用灶130口,人畜飲水得到改善,解決兩處人畜飲水工程,維修河堤250多米,堰渠300多米,程控電話300多門,主播電視覆蓋全鄉。
二、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堅持“一茶二畜三山珍”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科技興農”,較好地實現了農村穩定、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以茶葉木耳天麻畜牧業發展為主導產業,實現人均純收入2050元。
三、黨建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切實加強了班子和幹部隊伍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班子得到加強,幹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明顯提高,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加強,黨風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紮實開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計生、武裝、民政、綜治、科技、衛生、教育、文化、群團等成績顯著、民主法制觀念增強、綜治安全穩定,學法、執法、依法行政嚴格要求,社會秩序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地方特產

天麻屬蘭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生於半陰半陽潮濕的森林中,以塊莖入藥,是名貴的藥材之一。在《神農本草注》上列為上品。天麻為平肝熄風藥,具有祛風、降壓、補腦、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之功效。主治頭暈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闐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症。藥用遵醫囑。食用切塊片可與豬蹄、雞肉等物燉煮,尤與鴿子肉相燉更佳。天麻分野生、人工栽培兩種,野生天麻尤為名貴。
天麻天麻
木耳,別名黑木耳、光木耳。黑木耳,被國家定為“黑木耳質標”。因其生長特性、營養價值很高而與銀耳齊名,是同類黑耳中無法相比的。青川黑木耳具有朵大質厚,色澤深遂,細質滑美,柔而不膩,味道清香,無污染等諸多特點,被國家批准為出口免檢產品,大量出口日本東南亞等許多國家,為國家地理原產地保護產品。
茶葉茶葉

人文歷史

凡大姓望族均建宗祠(即祠堂),供亡故先輩的神主牌位。每年清明節,族內聚祭祀祖宗,民間稱這種活動叫做“清明會”。族內推選輩份高、年齡長、有聲望者為族長(會首),凡族內發生的事,稟報族長主持解決。每年清明節在宗祠辦會,由會員戶輪流操辦,會產作辦會基金。辦會時,先由族長主持獻祭、哀悼祖先,協定家譜,處理不孝及不合族規的事,公布會產收支帳目。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族規法概被廢除。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已將會產徵收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清明會亦由此停辦。
哥老會,原為民間結社,後多為權勢者利用,甚至匪、特、袍混雜。民國初年,陸軍廣元營的寇德成(清武秀才)和易新銘等地方紳士,以射德會(體育組織)為基礎組成“仁”字號哥老會。民國10年(1921)分成仁號、義號、禮號。仁號後改為謙益公,義號後改為立德公,禮號後改為福興公。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795
3093
2702
家庭戶戶數
1645
家庭戶總人口(總)
5773
家庭戶男
3081
家庭戶女
2692
0-14歲(總)
1308
0-14歲男
670
0-14歲女
638
15-64歲(總)
4028
15-64歲男
2189
15-64歲女
1839
65歲及以上(總)
459
65歲及以上男
234
65歲及以上女
22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6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