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格寺

曲格寺

曲格寺原名“曲格桑昂曲宗朗”,後改名為“曲格扎西曲宗朗”,意為“曲格吉祥法寨”。位於河南縣西31公里處。寧木特鄉浪琴山下。寺院坐北超南,澤曲河流經寺前,河流兩岸草原平坦,水草豐茂。寺西200米處,原有河南親王府,曾是河南蒙旗政治經濟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格寺
  • 原名:曲格桑昂曲宗朗
  • 改名後:曲格扎西曲宗朗
  • 寓意:曲格吉祥法寨
曲格寺歷史,其他信息,

曲格寺歷史

民國9年(1920年),五世嘉木樣丹貝堅贊(漢名黃正光)坐床後,黃氏家庭的封建權力遂在拉卜楞寺乃至整個甘南地區膨脹起來,河南親王逐漸失去了對拉卜楞寺的控制權。為了彌補這個損失,王母蘭曼措力主重新建寺,作為退步之基,遂於民國26年(1937年)開工創建曲格寺。寺院初建時,為“賽德”寺院即帳房寺院,只有8個阿卡,沒有固定寺址,隨前首旗圈子搬遷,王府布施32個元寶作為寺院供養。民國30年(1941年)陰曆八月十七日在浪琴山前選定寺址,開始定居,但無經堂、扎倉、僧舍建築。民國34年(1945年)蘭曼措決定將另外6個“賽德”併入曲格寺,向民眾攤派款項差役,開始建修寺院和王府,引起民眾反抗,阿柔部落頭人尕巴、角洛、和碩桑巴等各率所屬部眾投奔和日千戶哇加,受到哇加的保護、安置。次年春,尕巴等人聽人所勸,以銀圓1240元、馬一匹、氆氌1件、錦緞1定、哈達1條向親王府悔罪,得重新搬回。民國36年(1947年)陰曆六月建成王府及寺院的3個囊欠(拉得倉、阿什貢倉、尕曲倉)和25個阿卡的住房,並從民眾中征斂銀圓2萬元,酥油5000斤,作為寺院供養基金。與此同時,王府一方面命令各帳房寺院阿卡都必須到曲格寺住寺,一方面嚴限拉卡寺不得增加住寺僧侶,不得擴大寺院規模,為曲格寺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民國37年(1948年)4月15日,經親王扎喜才讓呈請,2月17日行政院秘書處頒發蔣介石為該寺題寫的“靈護西陲”匾額一通。同年定該寺為拉卜楞寺下屬寺院,認貢唐活佛為主寺喇嘛。1953年王府再次採取強硬措施,責令全部帳房阿卡統往曲格寺住寺,不願住寺要求還俗者須交罰金銀圓300至500元,或罰鞭刑300鞭,致使多數帳房阿卡被迫入寺,部分逃往外地謀生。1954年拉卜楞寺派出經師多傑增巴住錫該寺,管理寺院事務,確定寺院機構制度,寺權歸親王府。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前,全寺占地150畝,經堂1座49間,囊欠3院75間,僧舍40院240間,寺僧70戶400餘眾,其中常住寺院者130多人,赤哇及各級僧職人員13人,住寺活佛有六世皓日倉克智布,1932年生於同仁縣爪什則鄉,現任河南縣政協副主席;八世尕居娃陳列嘉措(1913 align=1957年),今河南縣智後茂鄉人;二世完秀倉智華尖措,1932年生於今河南縣托葉瑪鄉,現已還俗歸牧;五世崇德倉尕藏丹增堅措(1897 align=1960年),今甘肅省夏河縣人;三世阿貢倉土布旦更尕杭秀(1899 align=1959年)今河南縣智後茂鄉人。今托葉瑪鄉境內原托葉瑪6部落為該寺主要信奉者,曾有屬寺云爾德瑪寺,寺僧15人,故址在蘇建拉通地方,現已脫離領屬關係

其他信息

曲格寺於1958年拆毀,1981年4月批准開放,現重繭經堂1座9間,僧舍25院105間,寺僧定員50人,實偶寺僧58人,其中完德20人,有牛170頭,草場1500畝,並設有藏醫診療所,現由貢倍任寺院管理委員會主任。
曲格寺建寺以來,對寺僧要求一直都很嚴格。要求寺院除遵守一般佛教戒律外,還制訂有本寺寺規13條,在學經、持戒、參加佛事活動以及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此外,該寺僧人演出的藏戲《智美更登》等也較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