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況概述
曙光西路目前存在大量民居群,生活狀態較為擁擠,集市和住宅完全混合。
曙光西路古時為柳州古城南段城牆內側路,曾是一條極為興盛的官商要道。解放前,曙光西路稱為流水溝、鐵局街。這條街上,保留了大量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蹟,是一條極富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古街。曙光西路上現有歷史遺存主要有中共桂柳區工委駐地舊址(陳楓舊居)、中山西路騎樓群、曙光西路民居群、小南路后街民居群及部分明城牆遺蹟等。
歷史發展
曙光路一共分三段:曙光西、中、東路。古時為柳州古城南段城牆內測路,曾是一條極為興盛的官商要道。其“曙光”之意源於民國時期革命地下黨在此活動頻繁之故,它見證了柳州地下黨1926年至1949年的革命鬥爭史。
其中曙光西路西北起中山西路,東南至小南路,舊時稱為流水溝、鐵局街,曙光西街區範圍包括沿街兩側進深15~30米的建築,這裡保留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遺存,如中共桂柳區工委駐地舊址(陳楓舊居)、中山西路騎樓群、曙光西路民居群、小南路后街民居群及部分明城牆遺蹟等,是地方小吃匯集,市井生活氣息濃重的地方,也是極富歷史意義與價值的傳統街區。
“其城頗峻,而東郭之聚廬,反密於城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記錄下曙光路東門城外一帶的繁華景象。
受嶺南文化的影響,曙光西路曾出現了大量的騎樓,仿造沿海城鎮的模式,俗稱“粵式騎樓”。樓為二至三層,下承雙柱,柱下即鋪面和人行道。其分布較廣,特點鮮明,主要為商業和居住用途,一般為前鋪後居或下鋪上居。柳州市一直在進行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現有建築的重點保護和改造工作,以更好地還原這些街道和歷史建築的原有風貌。
內部建築
小南路后街
小南路后街長約200米,小南路后街建築群為清末至民國的傳統民居,南接曙光西路,北連青雲路,共有九棟。分別為小南路后街4、5、7、10、13、14、15、27、30號,分布面積近1000平方米。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木板樓,青磚牆體,小青瓦硬山頂屋面,建築風格基本一致。
小南路后街的多數建築建於上世紀40年代,在近70年的風雨沖刷下,老民宅牆體裡面嚴重剝落,斷壁殘垣觸目可見,民宅內部木質結構的木頭受潮腐蝕,柱頭出現裂痕。舊時小南路也叫“蘇杭街”,來自蘇杭的綾羅綢緞、布匹金銀聚集在這裡。小南路后街長約200米,后街東面為商鋪和民宅,西面則為小南路上店面的進出後門,所以又被人們戲稱小南路后街為“半邊街”,舊時后街也不遜於小南路,醬料廠、酒家飯店、雜貨店等匯集於此。
小南路后街14號
小南路后街14號民居為民國年間建造,為磚混結構,層高2800mm,硬山頂小青瓦青磚構造,內部共有28間房,其中廚房為集體共用。內部一間客房大約15㎡。衛生間也是集體共用,安置於樓梯間下。
據居民介紹,共有48戶人家居住在其中。
14號建築是小南路后街最具特色的一棟住宅樓,有天井,扶手欄桿樣式較為特殊,簡約而不簡單,採光通風是整個小南路后街最好的一間。有較大保護改造價值,適合作為博物館使用。建議改造為博物館,可以申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曙光西街北端牌坊改造
曙光西街牌坊是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的項目之一,按照柳州市政府實施文化建設“十大工程”的總體要求,柳州市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項目業主,負責對城中區青雲片區實施具體保護與改造工作。該工程是建設我市“歷史名城、文化名城”的大型公益工程,屬2013年市重點工程。項目自2013年11月30日啟動以來,共分為三期展開實施,現在已全部完成的有一期小南路、中山西路、中山西路東、中山西路牌坊和二期小南路后街、曙光西路內街的保護與改造施工,建設內容包括建築物外立面的裝飾裝修、道路給排水改造、通訊線路改造、電力線路改造、路面改造。
目前,項目正在開展三期小南路以東沿街建築物的施工,計畫於2015年國慶節前完成。下一步,將對曙光西路內街的室外景觀綠化、街巷標識牌、街道歷史背景介紹牌等進行施工,逐步完善相關收尾工作。
在這次的保護與改造過程中,在保留原有街道業態的基礎上,完善街道的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和改善街道生活環境。經過系統、全面、有規劃、有針對性的修繕後,現在,居民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原來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改善,為推進老街巷原有業態的繁榮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小遊園銅雕 、牌坊對聯安裝
從市規劃部門獲悉,隨著小南路后街北段街頭的小遊園銅雕 、曙光西路東端牌坊對聯安裝完畢,標誌著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項目已全面完成。
市規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是按照落實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檢查整改工作以及市政府實施文化建設“十大工程”的總體要求進行改造,是我市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重點工程。該項目分為三期開展建設,一期工程為小南路、中山西路、中山西路東、中山西路牌坊;二期工程為小南路后街、曙光西路內街;三期工程為小南路以東沿街建築物的保護與整治施工,建設內容具體包括歷史建築的維護與修繕、沿街建築物外立面的裝飾裝修、道路給排水改造、通訊線路改造、電力線路改造、路面改造、街區牌坊建設與指示展示標誌完善等。
據了解,在項目保護與改造過程中,建設單位在保留原有街道肌理格局和經營業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街道的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和改善街道生活環境,最終在市規劃局、城中區政府的積極協調以及廣大市民的理解與支持下,經過系統、全面、有規劃、有針對性地修繕後,原來街區環境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經營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恢復了曙光西街區的歷史傳統風貌,為推進老街巷原有業態的繁榮持續發展、體現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價值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課題研究
2017年作為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土木工程系建築學專業畢業設計課題《柳州市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設計》
要求:了解歷史文化名城基本概念,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概念,歷史建築基本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自選柳州市曙光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棟歷史建築進行分析,形成歷史建築保護規劃以及設計意見。
調研基調:充分了解歷史建築的由來,以及定義標準,保護原則和方法等。
緊密結合基地研究,處理好景觀與建築和環境關係。
文學作品
柳州往事老街營生之二曙光路的曙光
“其城頗峻,而東郭之聚廬,反密於城中。”徐霞客之古時柳州城市印象,所記載的曙光路東門城外,如今繁華依舊,卻倖存了幾分滄桑,但因紅花水庫讓柳江水面提升,當初的城池除了三面環江,已無昔日般陡峭。每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都面臨著老街區古建築的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如果推倒重建和任其消失,古城風貌將只能存於記憶里和想像中,但如果不能妥善改造和嚴格監管,就難免讓老街區成為城市的傷疤和遺憾。實際上,柳州早在2002年前就出台了將曙光路改造建設成具有濃郁傳統歷史文化特色商業街區的規劃方案,但之後卻不了了之。
2013年8月21日,柳州市第一批15處歷史建築評出,其中曙光路有兩處入圍,包括曙光西路民居群和中共桂柳區工委駐地舊址。2014年3月1日,這兩處歷史建築被正式掛上了匾牌,這也意味著,關於這條老街的命運已經有了一個確切的定論,而許多老街坊也將在這個熟悉的地方繼續著自己的不同營生。
雖然殘存的古蹟和老建築已然不多,但曙光路依然保留了古城柳州的神韻,如果對其進行創新性保護建設,不僅讓柳州傳統文化得以有效傳承和發揚,柳州的城市魅力亦將被重新演繹。
同一條曙光路上,有著這座城市反差最大的城市風貌,一眼百年,不同光陰,但共同的曙光卻照進了這裡的每一處。曙光路宛若這座城市商業發展的一把枷鎖,在困擾多年之後,終將被打開,埠上繁華,已隱約可見。
柳州最古老的一條街,亦是被隔斷時間最久的一條街
曙光路分為東、中和西段,是柳州最古老的一條街,極富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解放前,曙光東路稱興慶街、仁恩坊;曙光中路稱香簽街、桃水巷;曙光西路稱流水溝、鐵局街。在曙光路上,最著名的古建築無疑是位於曙光東路的東門城樓,這也是柳州的古城標誌,可惜的是始終未能把東門城樓周邊的建築理清,依舊看不到那種成片而非零散的古貌。時光交錯,帶來的卻是雜亂無章,其實這座城市可以更美的,這座古城最需要的終究還是一種古城的感覺。
因為風情港項目施工拖延和遲遲未能完工交付運營,讓曙光中路被人為隔斷數年,原本暢通的五角星商圈因為形不成迴路使得人流走向被改變,曙光中路的許多業態或是判斷失誤或是運氣不好導致關門大吉。不僅讓曙光中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這個柳州曾經最繁華的地段長期荒蕪,甚至讓不少柳州人逐漸淡忘。
“曙光中路已死,有事燒紙!”這是老柳州人的調侃亦是無奈。
停停修修,修修停停,風情港項目的完工和整體開業時間依然尚未可知,當年火爆一時的不見不散吧曙光中路店還會繼續在這裡找回昔日的感覺嗎?在地王商業廣場靠西南側臨曙光西路的一角,當許多門店經營戶耐不住人流稀少生意冷清的寂寞而紛紛撤離的時候,上上酒吧品質店SongSongA+概念清吧卻選擇在不久前進駐這裡。或許是柳州人的五角星情結使然,曙光中路作為五角星的一部分,看好這裡的人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曙光中路恢復通行之前,需要的僅僅是耐心的等待。
五角星是柳州最核心的地段,商者所見略同,不管是本地還是外地業態。繼進駐陽光100城市廣場之後,2014年3月17日,夢之島百貨“抄底”曙光中路,其柳州第二店落戶中僑地王大廈,而原地王商業廣場也將變成柳州夢之島購物廣場,並計畫於今年底開業。柳州商業地產的群起,同樣激活了那些一度被遺忘的商業口岸,而老地王大廈也將就此蛻變,隨著風情港項目的開通,五角商圈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都市繁華景象。與曙光路一樣命運多舛的老地王大廈商業部分,原來一直是分散經營,之前是一個台灣商業團隊在操盤一個叫航站APP的項目,但因意外變故被取消。或許,曙光中路目前的狀況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曙光路已經看到了曙光。進駐柳州五角星一直是許多外地百貨業態的夢想,作為第一家成功搶占五角星核心地段的外埠百貨業態,夢之島百貨有機會在這裡與柳州的兩家本地百貨業態五星商廈和工貿柳州商場進行正面PK。柳州夢之島購物廣場總經理陳源東對此也是信心滿滿,他說,目前五角星核心地帶缺乏有檔次和特色並且較為集中的餐飲業態和更多差異化的競爭,而該店帶來的餐飲、休閒業態和快時尚品牌將會是五角星地帶的一大亮點。
在東街西街尋找舊時模樣,在中街感受繁華都市景象
一條街道的興衰,往往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縮影。曙光路臨近柳江,為柳州古代官商要道,是原柳州古城南段城牆內側路,城牆外則是原來的沙街即現在的濱江路,兩條街之間的幾條連線道是柳州最陡的坡道。在以河流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年代,曙光路曾經是一條極為興盛的商業街。如今,曙光路東、中和西段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曙光西路依然保留著老街的歷史格局和民俗特色,臨街的店屋大多破舊雜亂,許多樓房違法加高並且修建成不同風格式樣,讓原來整體的老街風貌被破壞。
曙光西路和青雲路、西柴街匯集成為柳州目前最大也是柳州人最愛逛的菜市場之一。在曙光西路口,只見人流涌動,青雲林和記燒肉攤攤主林文賢正在忙著為老顧客砍肉,林文賢是老牌的青雲林和記燒肉的第三代傳人,另有兩個哥哥分別在青雲路和廣雅開攤,祖輩和劉樂仙是老街坊。他說,柳州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比較愛吃燒肉,30元一斤的燒肉一天可賣幾十斤,但生意也要看天,天冷則淡,天熱則烘。他一般只擺上午,因為下午沒有什麼人來光顧,攤位每月租金500元,還可以承受。
在曙光西路,最多的營生還是賣小菜,在曙光西路一處老房子門前,覃姐謀得一個菜攤位,一個月交300元左右攤位費給市場和家主,在三月初時這個時節,她主要賣些芥菜和油麥菜。她說,她的菜都是到近郊的菜地去收的,現在年紀大體力不行了,一天只能賣個60斤左右,一個月下來也賺不了什麼錢。
在柳州,很多地方傳統特色小吃多是依附於老街巷老房子而經營的,房子拆了,那些好吃的東西也隨之一起消失了。在曙光西路,一些柳州特色小吃隱藏其中,在211號門前,林姐自己做的露水湯圓、艾糍粑等小吃甚至都不打招牌,每天每樣品種都可以賣5、6百個。清明臨近,艾糍粑更是搶手,每年這個時候都有不少從港澳和廣東回柳祭祖的人喜歡到這裡來品嘗正宗的柳州味道,並且帶回去與家人分享,年年如此。
“你家的露水湯圓是柳州最好吃的嗎?”有食客問。
“不服來吃!”林姐話語充滿了自信,而這樣的自信恰恰是這個曾經輝煌的桂中商埠最需要的。
從曙光西路到曙光東路的,所走過的歷程,也是一段柳州從一個古老的城鎮發展成為繁榮的中心城市的歷史。
曙光東路,各種營生,其中檯球城集中度頗高,如精英檯球會所等大都窩在東門市場內,但做音響生意的卻是這裡讓人最能記住的。東門城樓西側,一家門頭上書“潤德軒”三個大字的“茶館”頗有幾分味道,時而引得路人前來探個究竟,但一問才知這裡卻是一處私宅,並非經營場所。在曙光之老街能有如此有天有地的小樓,觀這古城之變遷,是鋪是宅亦是讓人羨慕之極。
曙光東路另有兩處地方頗為有名,一處是紅星影劇院,牌子依然懸掛著,但影院功能早已成浮雲,進得院來,讓人以為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是一間名副其實的雜院,水果高攤、麻將館、髮廊、螺螄攤和健身館等各種營生應有盡有。但這裡其實是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大成國李文茂王府遺址,知道的人或許並不多。另一處自然是鴻府大廈了,這裡是柳州最聚焦的位置,很多住戶享受到的是柳州最好的江景景觀,但其底商卻非想當然的生意紅火,其中一些餐飲業態已是幾易其主,但依然不見起色。地段之於營生,沒有好與不好,只有合適不合適。
雖歷經滄桑卻是最柳州之人文精髓,曙光里,是歸宿
曾經,很多破舊的東西擺在這座城市面前,但人們並沒有去珍惜,如今,才真正知道有些東西是越舊越老越值錢越珍貴,但許多被毀壞的東西已經找不回來了,徒留遺憾。
如果再有一次擁有的機會,這座城市的人們會如何對待呢?
老街,舊址,古物,貴在發現它的存在和懂得它的價值。
幸運的是,1999年,在曙光中路發現了明城牆遺址,尚余殘垣72米許,是柳州明城牆的一段。目前,還可見到20多米長、高3米的青石牆基,作為柳州第三批保護文物,是研究柳州市古代經濟、文化、城建極其珍貴的實物。
在曙光中路中僑地王大廈對面,就是正在建設的明城牆遺址公園,作為風情港項目的一部分,其規劃與建設,融明城牆、濱江區、新街景三域為一體,作為柳州古城文化的新名片,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明城牆遺址公園和復建的人民電影院也讓柳州斷裂的城市記憶文明有了更好的載體和延續。
曾經參與過昆明老街改造建設的有關人士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特別是中心城市核心區歷史街區的保護建設,因其面臨對城市其它功能的綜合性承載,勢必牽涉到從微觀到巨觀的很多環節,例如居民動遷安置,例如老街風貌、消防規劃設計和整體功能定位等,而其中相當部分僅靠業主的主觀願望是遠遠不夠的。所幸上海新天地、成都寬窄巷子成功運營的案例說明,國內類似重要歷史街區面臨共性的政策困境在部分城市已經得到突圍。這讓柳州對老街項目的加速發展,進一步奠定了信心。目前柳州小南路騎樓街改造建設工程已經接近完工,而中山西路騎樓街的改造建設工程已經開啟,曙光路的歷史文化特色商業街區的整體改造建設何時進行,這也成為許多柳州人的一大期盼。
在曙光西路,不少老房子因為年久失修破損嚴重不能再住人,但那些住慣這裡的人們依然不願離去,因為方便,因為熟悉,因為一種難以言表的依賴。除了燒肉,燒鴨也是這座城市很受歡迎的傳統美食,那一年,小唐和一個賣燒鴨的美女“耗”上了,如今,小唐和他的“燒鴨妹”每天在這條老街維持著他們的營生,這裡,不僅有他們的腳印和汗水,還有他們的念想。不管是賣小菜還是賣房子,不管是真屌絲還是假土豪,都只是為了討生活,窮亦開心,富亦糾結,不同營生,不同人生。
住在曙光西路231號的梁姐,今年已經58歲了,80年就搬到這裡,這處外觀看上去尤其破舊的百年老屋是房產局的租約房,兩家人合住。她說,上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曾經有計畫對這裡進行拆遷改造,當時還有人來測量過房子。前段時間有人來修繕老房子內部結構,搞得屋裡很“稱透”,但採光還是比較差。和這片區域的其它老街巷一樣,整個曙光西路都是一個自發形成的菜市場,以前她曾經在家門前賣過幾年小菜,早上4、5點鐘就要和老伴一起開著電動車去柳邕農貿批發市場去“兌菜”回來賣,現在兒子怕老人太辛苦不讓她賣菜了,於是,每天打點小麻成了她最主要的消遣。
“有沒有想過要搬走?”
“這個要和兒子商量,如果不拆,我願意一直住在這裡,畢竟住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又方便,在家煮好飯,到門口路上買菜都來得及。”
曙光西路209號亦是一處百年老房子,這裡有6、7家人合住,兩扇3米多高厚重的老木門,里外兩世界,門柱石上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見。屋裡的住戶們還在為這裡沒有被掛上柳州市歷史建築曙光西路民居群的匾牌而鳴不平,90歲的住戶林照老人坐在老宅門前的獨凳上,看著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聽著叫賣聲此起彼伏,與這條老街一起活著,追憶那些舊時光。他說他老家是平南人,以前是華南墾殖局的,解放前他就在這一帶工作和居住,1957年搬來這裡就再也沒有挪過窩。林照老人見證了這條老街的變遷,也隨著這條老街一起被寫進歷史。即喜歡清靜,又喜歡熱鬧;一面滄桑老街,一面繁華都市。這是一個老人,這是一座古城的人生需要和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