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冀中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河北河間市曙光西路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歷史淵源,冀中區簡介,二師慘案,河北紅軍游擊隊,八路軍三縱隊,痛擊日寇,解放戰爭期間,建築規模,紀念人物,歷史沿革,
簡介
冀中烈士陵園正門面北,大門東側的“冀中烈士陵園”六個大字是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題寫的。正門迎面為冀中烈士陵園廣場,紀念館在廣場南面。陵園南端是無名烈士墓,在紀念館與無名烈士墓之間的中軸線上,巍然矗立著高11米花崗岩飾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紀念碑。陵園內栽蒼碧不謝的青松,高聳入雲的翠柏和枝葉婆娑的楊柳。青青泛綠的草坪,團團簇簇的花朵,把陵園裝點的肅穆莊嚴。2015年8月24日下午,伴隨著吊車的轟鳴聲,為冀中抗日根據地做出重要貢獻的賀龍、黃敬、林鐵、呂正操、楊成武、孫毅等六人正面半身雕像,被穩穩安放於冀中烈士陵園紀念廣場正中烈士紀念碑兩側。
歷史淵源
冀中區簡介
冀中區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所設的省(區)級政區單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敵後創建的平原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冀中區擴大至51個縣(市),範圍東濱渤海,西至平漢鐵路,南界滏陽河,北接京津。
冀中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無數先烈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前赴後繼,敢於鬥爭,不怕犧牲,譜寫了一曲曲血與火的凱歌。
二師慘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我東北,國民黨政府置民族危亡而不顧,執行“全力剿共”的反動政策,助長了日寇加速滅亡中國的野心。保定二師學生在中共保屬特委領導下,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革命力量發展十分迅速。面對學生的鬥爭,保定反動政府對學生進行了血腥屠殺,護校學生當場犧牲8名,逮捕38名,造成了“二師慘案”,二師的鬥爭雖然失敗了,但這次英勇鬥爭的愛國熱情,擴大了黨在民眾中的影響,給冀中各縣農民運動以極大鼓舞。
河北紅軍游擊隊
革命影響,黨的宣傳,在冀中燃起了熊熊烈火。1932年8月,在中共順直省委領導下,共產黨員李亞克深入到蠡縣發動民眾,組建“河北紅軍游擊隊”,進行宣傳黨的政策,收交地主槍枝,搞分糧吃大戶鬥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高蠡暴動。暴動使反動縣政府和地主豪紳驚恐萬分,急忙糾集各縣保全進行鎮壓,敵人包圍了紅軍游擊隊,在危急情況下,高蠡蘇維埃政府主席湘農指揮全軍同敵人展開激烈戰鬥,由於寡不敵眾,力量懸殊,一大隊長蔡書林壯烈犧牲,紅軍游擊隊犧牲40多人。一場轟轟烈烈的高蠡暴動失敗了,之後敵人加緊了逮捕和屠殺,保屬特委書記李亞克,中共高陽縣委書記翟樹功被捕犧牲。高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冀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給以後的革命鬥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八路軍三縱隊
1937年7月後,日寇迅速占領華北大地,使冀中人民處於日寇鐵蹄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38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冀中發動民眾,創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把原來人民自衛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八路軍三縱隊,呂正操任縱隊司令員兼軍區司令員,孟慶山為副司令員,孫志遠為政治部主任。冀中軍政組織建立後,廣泛開展了平原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多次掃蕩,收復高陽、安新兩縣城,部隊發展到六萬人。冀中抗日烽火勢不可擋,抗日英雄們頻繁出擊平漢鐵路,攻克城鎮,拔除敵偽據點。創建了抗日根據地的“黃金時代”。
痛擊日寇
1939年3月11日,八路軍一二O師和地方武裝力量,在賀龍、黃新廷的指揮下,在河間黑馬張莊痛擊日寇,殲敵131人,大大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同年4月,在河間的“齊會殲滅戰”中,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大夫提出:“那裡有槍聲,就到那裡去”的戰鬥口號,他率領醫療隊在距戰場僅3公里的屯莊小廟裡,為從前線抬下的傷員做手術,連續緊張工作三天三夜,創造了69個小時搶救115名傷員的紀錄。白求恩同志用他那全部心聲奏出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的強音。冀中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一直活躍在冀中打擊日寇。於時雨率部鞏固擴大交河抗日根據的威名大振,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大義凜然,在河間日本憲兵隊絕食身亡。她是冀中人民最偉大的母親,她那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永遠昭示後人。
1941年“五一”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被敵人破壞。1944年中央決定恢復冀中根據地和黨委,任命林鐵為冀中根據地黨委書記,冀中軍區政委,楊成武為冀中軍區司令員,孫毅為冀中軍區參謀長(後任司令員)。他們發動民眾對日寇和漢奸發動反擊,最終奪取了冀中根據地抗日鬥爭的最終勝利。
解放戰爭期間
解放戰爭期間,林鐵、楊成武、孫毅黃金搭檔繼續留冀中根據地和國民黨發動派繼續鬥爭。朱德總司令曾於1947年6月初和11月初兩次駐紮在河間的後黑馬村,指揮了“解放石家莊戰役”、“青滄戰役”、“清風店戰役”。在此期間,朱德總司令還寫下了著名的《冀中感事》等8首詩作。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董必武代主席也曾在1947年4、5月間住在後黑馬村,留下《河間道中寄曉棠》詩一首。在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中,無數英雄兒女血灑燕趙沃土,數萬革命先烈長眠冀中大地。
建築規模
建在詩經陵園內的冀中革命烈士紀念館,占地500平方米,館內有櫥窗展線65延米。從土地革命時期、八年抗戰到三年解放戰爭,系統地展現了冀中軍民為了民族的解放流血犧牲、前赴後繼,英勇戰鬥在京南大地的偉大精神和光輝歷史。館內共載烈士英名2882人,其中抗日戰爭時期1884名,解放戰爭時期806名。冀中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就壯烈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紀念館內有我國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為常德善司令員雕塑的大理石塑像。
紀念人物
常德善司令員原籍山東省嶧縣(今江蘇省邳州市邢樓鎮),家境貧苦,1929年17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賀龍創建“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歷任排長、連長、警衛隊長、營長、團長、師參謀長等職,長期擔負賀龍同志的安全保衛工作,多次在危急時刻不惜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賀龍同志的安全,深受賀龍同志的信任和稱讚,賀龍在多種場合說過“沒有常德善就沒有我賀龍”。1939年1月常德善又跟隨賀龍同志來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先後擔任冀中三分區和八分區司令員。1942年6月,在粉碎日寇“大掃蕩”戰鬥中,在肅寧縣薛村一帶遭到數十倍於己的日偽軍重重包圍,雖然指揮部隊拚力廝殺,終因寡不敵眾,身中27彈壯烈犧牲,慘無人道的日偽軍還將他的頭顱割下來,掛在河間南城樓上示眾。常德善司令員犧牲時,年僅30歲。1962年8月,對愛將的犧牲痛心不已的賀龍元帥在時隔20年後,為常德善烈士撰寫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