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2010年年末有耕地總面積5783畝(其中:田569畝,地2328畝,臨時性耕地2886畝),人均耕地3.18畝,主要種植洋芋、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53068.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49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95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蔥木、花椒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72.6畝,其中養殖面積 0畝;草地8.25畝;其他面積10348.041畝,有悠久的民間說,有旅遊文化開發的條件。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無路燈。全村有211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30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9.85%)。有517戶通電,有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7.37%和75.2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8戶(分別占總數的24.71%和16.99%)。
該村到鄉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5公里。全村共擁有貨運車2輛,機車11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93畝,有效灌溉率為41.1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1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戶;建有小水窖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2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0.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9.32萬元,占總收入的32.42%;畜牧業收入126.10萬元,占總收入的27.38%;林業收入35.91萬元,占總收入的7.8%;第二、三產業收入116.95萬元,占總收入的25.39%;外出勞務收入25.77萬元,占總收入的5.6%。農民人均純收入206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為主。全村外出務工123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8人,在省內務工106人,到省外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洋芋、玉米、烤菸,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5.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9.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樹蔥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樹蔥、核桃、花椒、脫毒馬鈴薯產業。無企業支持;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7戶,共鄉村人口1820人,其中男性912人,女性908人。其中農業人口1820人,勞動力151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和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841人,漢族2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46人,參合率95.93%;享受低保16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院面積為16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6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8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91戶,占農戶總數的75.63%。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18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249人,距離曇華鄉中學0.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8人。
全村無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但因靠近鄉集鎮,有曇華鄉文化服務中心為後盾,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73.32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3.4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年末有固定資產淨值258.2916萬元,年末無集體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1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3人,少數民族黨員102人,其中有女黨員14人。
村委會由總支書、主任、文書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08人。
人文地理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在曇華寺舉辦“插花節”活動,紀念咪依嚕。曇華咪依嚕故鄉的,傳說咪依嚕是一位美麗、善良、勇敢的彝族姑娘,她為除暴安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彝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都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把象徵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馬櫻花插在頭上、房門上、田地間、畜圈門上來祭奠她。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也就成了當地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插花節。插花節期間馬櫻山茶爛漫,海內外賓朋雲集,盡領曇華彝鄉風采,感受彝族風情,探研彝族文化,與曇華鄉人民歡度“插花節”。
曇華民間的婚喪嫁娶習俗極具神秘色彩,十八、九歲的少女與父母分居獨自在自己的閨樓上(彝家叫草樓),戀愛的男青年,通過試婚的方式雙方願意共同生活後確定其婚姻關係。婚姻關係一旦確定,家庭隨之建立,不再舉辦結婚儀式。他們奉行的是辦喪不辦喜,人死後將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3天以上的奔喪期由畢摩主持對死者的哀悼和敬奉。這一習俗一直沿續到今天,當地彝族對飲食文化也有很多講究,如火燒洋芋、蕎巴巴蘸蜂蜜,做法獨特,自己釀造的小甄酒味道也十分醇正。當地彝族男女老少皆愛喝酒,常以飲酒為他們舒筋活血,消除疲勞,為抵禦風寒,還有溫酒敬貴客的習俗。當地彝族還善於茶道,當地的松子茶味道清醇,色香俱全。火是他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家的火塘都設在堂屋中央,火塘旁安有火神靈位,火塘里的火不能熄滅,火是他們生命的延續。
曇華是彝族的俚頗支系聚居地之一,其彝族服飾以手工刺繡延續至今,其做工精細,色彩艷麗,花樣繁多,極具開發潛力。
境內有著名的佛教聖地曇華寺,鼎盛時期納僧近百人。有虎身佛面像、千柏林等秀美的自然景觀。
新農村建設
201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該村屬合併村,各村民小組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民眾生活貧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核桃、蔥木、華山松、花椒、櫻桃等經濟林果業和發展以洋芋種植為主的農業,發展以黑山羊、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力爭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