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因氣逆於上,而致猝然昏厥,不省人事,脈來洪盛有力或脈來躁急如喘的嚴重病證
基本介紹
- 別稱:暴厥
- 常見病因:因氣逆於上,而致猝然昏厥
- 典源:《素問·大奇論》
- 病機:指突然氣逆而病
古文描述,病機-指突然氣逆而病,
古文描述
《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王冰註:“喘,謂卒來盛急,去而變衰,如人之喘狀也。所謂暴厥之候如此。”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脈來如喘,喘者氣涌而不和,脈體如之,名曰暴厥。暴厥者,猝暴而厥逆,故脈如此也。惟其猝暴厥逆,所以不知與人言。”
吳昆《素問吳注》:“如喘者,如喘人之息,有出無入也,為氣逆暴厥。氣逆而上,則神明皆為壅蔽,故不知與人言。”
張介賓《類經六卷·脈色類二十四》:“喘者,如氣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謂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景岳全書·厥逆》:“脈至如喘者,謂脈之急促如喘,此血氣敗亂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謂中風不語之屬也。”
張志聰《素問集注》:“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時昏厥而不能與人言。”
高士宗《素問直解》:“喘,疾促不倫也。脈至如喘,失其常度,故名曰暴厥。申明暴厥者,一時昏憒,不知與人言。”
丹波元堅《素問紹識》:“《脈經》《太素》並作‘氣厥’。堅按:氣厥似是,蓋是許學士所謂氣中。與《氣厥論》之氣厥不同。《證治要訣》曰:‘氣厥即氣中。’盧氏《丹溪纂要》曰:‘氣中即所謂氣厥。’是,然惜不引《脈經》文。”
胡天雄《素問補識》:“喘,諸家皆訓為喘促之喘,非。喘,湍也,如水之湍,喻洪盛之脈。血氣並走於上,氣機有升無降,故脈洪盛而人暴厥。”
暴厥,亦名暴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積蓄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
病機-指突然氣逆而病
《素問·通評虛實論》:“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迫也。”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人有內氣暴時上迫,故凡為暴時而厥、為聾、為前後一偏而塞、為前後俱閉不通等證,由之而生也。”
吳昆《素問吳注》:“暴厥,暴氣上逆也。”
張介賓《類經十七卷·疾病類七十八》:“暴厥,氣暴逆也。此以內氣之逆,暴有所薄而然。薄,侵迫之謂。”
張志聰《素問集注》:“‘暴厥而聾’,厥氣上逆,上竅不通也。‘偏塞閉結’,厥氣下逆,下竅不通也。此內氣暴迫,而為外竅之不通也。”
高士宗《素問直解》:“卒然厥逆,不通於上,則暴厥而聾;不通與下,則二便不調。”
《醫宗金鑒·張仲景》“麻黃湯方”方解:“《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還魂湯,用以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