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舊時月色》是宋代詞人姜夔的作品。作品無句非梅,同時又借梅喻人。起句寫舊時豪情,以月色、梅花勾連過去和現在,喚起與玉人月下摘梅的回憶;隨即以"而今"轉到當前,"長記"二字追憶賞梅雅事;末句又回到當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詞不斷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往復搖曳,結構空靈精緻,意境清虛騷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暗香·舊時月色
- 作者:姜夔
原文
姜夔
辛亥⑴之冬,余載雪詣⑵石湖。止既月⑶,授簡索句⑷,且征新聲⑸,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⑹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⑺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⑻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⑼,紅萼⑽無言耿⑾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⑿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注釋
⑵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號石湖居士。
⑶止既月:指住滿一月。
⑷簡:紙。
⑸征新聲:徵求新的詞調。
⑹工伎:樂工、歌妓。隸習:學習。
⑺何遜:南朝梁詩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詠其下。後居洛思之,請再往。抵揚州,花方盛片,遜對樹彷徨終日。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⑻但怪得:驚異。
⑼翠尊:翠綠酒杯,這裡指酒。
⑽紅萼:指梅花。
⑾耿:耿然於心,不能忘懷。
⑿千樹: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評解
詞牌
詞律
作者
譯文
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託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遊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餘,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集評
張炎《詞源》:白石《疏影》、《暗香》等曲,不惟清真,且又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許昂霄《詞綜偶評》:二詞(《疏影》、《暗香》)如絳雲在霄,舒捲自如;又如琪樹玲瓏,金芝布護。
鄧廷禎《雙硯齋隨筆》:姜石帚之“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狀悔之多,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議,寫生獨步也。
周濟《宋四家詞選》:前半闋言盛時如此,衰時如此。後半闋想其盛時,想其衰時。
王闓運《湘綺樓詞選》:此二詞最有名,然語高品下,以其貪用典故也。又云:如此起法,即不是詠梅矣。
鄭文焯《鄭校白石道人歌曲》:案此二曲為千古詞人詠梅絕調。以托喻遙深,自成馨逸;其暗香一解,凡三字句逗皆為夾協。夢窗墨守綦嚴,但近世知者蓋寡,用特著之。
譚獻《譚評詞辯》:石湖詠梅,是堯章獨到處。“翠尊”二句,深美有騷、辨意。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劉體仁雲,落筆得“舊時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又云:詠梅嫌純是素色,故用“紅萼”字,此謂之破色筆。又恐突然,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說來甚淺,然大家亦不為,此用意之妙,總使人不覺,則烹鍛之功也。
賞析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沈祖棻《宋詞賞析》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今天晚上的月亮像當年一樣美,我算一算這樣美麗的月亮曾經多少次照見我在梅花樹邊吹起笛子。“喚起玉人”,我叫喚那如玉的美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不怕外邊的寒冷,為我折下一枝梅花來。“何遜而今漸老”,何遜是南北朝時候的人,寫過一首《早梅》詩。此處白石是說,我現在老了,當年浪漫風流的事,跟我所愛的人賞梅花吹玉笛時寫詞的才情沒有了。“但怪得”,因為我的感情跟當年不一樣了,我所愛的人也不在這裡了,所以我就怪梅花。“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那竹外開得稀疏的梅花,在我這樣孤獨寂寞的時候,把它那種寒冷淒涼的香氣,吹到我的坐席上面。
“江國,正寂寂”,隔著江水,懷念遠方的人,“寂寂”,沒有訊息,沒有蹤跡。“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要折一枝梅花寄給我所愛的女子,我就嘆息了,因為相隔 “路遙”,只有徒然的懷念。半夜下雪,滿樹的梅花上都是白雪。“翠尊易泣”,每當我在梅花前飲酒的時候,一端起翠綠的酒杯,就很容易地流下淚來。“紅萼無言耿相憶”,紅色的花瓣寂寞無言,引起我心裡永遠不能熄滅的相憶懷念的感情。“長記曾攜手處”,我永遠記得我們攜手同游的地點。“千樹壓,西湖寒碧”,在西湖的旁邊有多少的梅花樹,我們當年有多少歡樂,現在只剩下憶念了。“又片片吹盡也”,今年的梅花又一片片地吹落了。“幾時見得?”,我所懷念的那個女子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呢?
其它賞析文字1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這位詞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韻悠然,當時的詞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閒,怡然自適,或是心有幽懷,黯然神傷,還是柔情蜜意,“相看好處卻無言”?資人遐想,含有韻味。“算幾番照我”,回憶並勾勒往事。“幾番”約言其多,不止一次。唯“當時只道是尋常”,才有今日的追憶與幽思。“算”字送出一種回憶往事的凝神靜思的狀態,而這種回憶從根本上是緣於內心生髮的感情,這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於是引起下句對往事的追述。
“喚起玉人”句,在月下、梅邊、笛里復加一“玉人”,則美人梅花互襯,儼然有春日裡“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美。著一“喚”字則靜中有動,靜止的美麗圖景變得立體而鮮活,出現了情趣。“不管清寒與攀摘”,冒著清寒,攀折梅花,則內心感情之熱烈可知。這裡清而不淒,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極普通的字,作者信筆寫來,則天氣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為一,這裡似乎凝含著往日的幸福之感與甜蜜之情。回視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幾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脈似斷非斷,似連非連。這三個分句以尋常的字眼包蘊了廣闊的時空,構造了悠遠的意境,暗含了淒婉的感情,可謂很有筆力的開篇。
下句筆鋒陡轉,以何遜自比,而著意在於“漸老”的衰颯。“而今”和開篇“舊時”相對,擴大了時間的厚重感。這裡不僅有對往日戀人的懷念,還含有對逝去的美好歲月、青春風華的懷念和惋惜,正與“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說“忘卻春風詞筆”,卻隱約含有往事不勝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傷心人,欲寄彩箋卻又說“無尺素”一樣。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風詞筆”如何忘卻?否則,“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轉入現時,竹外疏花蕭瑟,冷香吹入瑤席,引人幽思,勾起回憶。正是“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與人兩相思。這裡見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淒涼,“瑤席”反襯哀苦,用字可見匠心。
其它賞析文字2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作者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可分為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第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那時,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贈,賦詩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鋒陡轉,境界突變,作者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紅梅,再雉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正如作者所說:“才因老盡,秀句君休覓”(《驀山溪》)。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這是第二層。從“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這兩句點題,寫花木無知,多情依舊,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詞人的室內,浸透著周圍的一切, 儘管你“忘卻春風詞筆”,卻仍免不了撩起深長的情思,引起詞人的詩興。下片承此申寫身世之感。從“江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於變化。換頭,敘寫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贈,卻又怕水遠山遙,風雪隔阻,難以寄到;次想借酒澆愁,但面對盈盈翠盞,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淚”;最後,作者想從窗外紅梅身上來尋求寄託並據以排遣胸中的別恨,然而引起的卻是更加使人難以忘情的回憶。些少六句,三致意焉。“長憶曾攜手處"”兩句,是第五層,其中“千樹壓西湖寒碧”是詞中的名句,境界幽美,詞語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熱烈的氣氛。這是前句“憶”字的具體發揮。這兩句說明詞人最難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紅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襲人,壓倒了凜冽的冬寒,似乎帶來了春天的信息。攜手共游,何等愜意!詞脈發展至此,終於形成高潮。結尾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終於又出現了萬花紛謝的肅殺景象。“幾時見得”一句埋伏下許多情思,引起無限懸念。
這首詞構思綿密,自出機抒。詞的創作雖與林逋《山園小梅》有關,但其境界卻遠遠超林逋的詩作,與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也不相類。林詩“曲盡梅之體態”(見司馬光《溫公詩話》),陸詞借梅比喻詩人的品德,姜夔這首詞卻織進了個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寫法上卻“不即不離”,看上去,似詠梅而實際並非詠梅,非詠梅而又句句與梅密切相關。正如張炎《詞源》所說:“所詠瞭然在目,且不留滯於物。”姜夔詞的“清空”也正表現在這裡。其次是,對比照應,似縱旋收。作者本來以梅花為線索來抒寫個人身世之感,但他善於把今昔盛衰之情捏在一起,在對比中交替進行,給人以強烈印象。如第一層寫的是昔盛,第二層便接寫今衰;第五層寫昔盛,六層又以今衰作結。這二者形成強烈對照,境況十分鮮明。再次是,抒情寫意,曲折盡致。這是一首抒情詞,側重於敘寫詞人激烈起伏的內心活動。以第四層為例,短短六句,卻有三次轉折,感情上的波瀾迴蕩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是音節諧婉,字句精工。《暗香》、《疏影》與《揚州慢》一樣,前無古人,純屬自創。這兩首詞經過歌伎演唱的實際檢驗,作者自認為“音節諧婉”。當時曲譜,今已不傳,但讀起來仍能琅琅上口,叮噹成韻。如前所說,作者是很注意研辭鍊句的。這首詞,詞句秀美,用字精工,“冷”、“壓”的準確鮮明,虛字的恰當適度,都有益於詩意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