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名,芫青科, 豆芫菁屬。 為害菜豆、豇豆、蠶豆、大豆、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以成蟲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暗頭豆芫菁
- 拉丁學名:Epicauta obscurocephala Reitter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鞘翅目
- 科:芫青科
- 屬:豆芫菁屬
- 分布區域:寧夏、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上海、浙江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寄主,種群分布,發生情況,生活環境,危害,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暗頭豆芫菁
拉丁文名: Epicauta obscurocephala Reitter
目名稱: 鞘翅目
科名稱: 芫青科
屬名稱: Epicauta
形態特徵
體長11.5—17毫米;體寬3-4毫米。頭、體軀和足黑色,在額的中央有一條紅色縱斑紋,在它的後面頭頂的中央有一條由灰白色毛組成的縱紋;在前胸背板中央和每個鞘翅的中央各有一條由灰白色毛組成的縱紋;此外,在背板兩側、沿鞘翅周緣和體腹面都鑲有灰白色毛。頭略是三角形,向下伸,與身體幾成垂直;頭後面有很細的頸。觸角較短細,絲狀,11節,第1節長而粗大,外側紅色,長與寬約為第2節的2倍,第3節與第1節約等長,但較細,第四節末節略等長。前胸背板長稍大於寬,兩側平行,前端突然狹小。頭、胸背板和鞘翅表面密布刻點,以鞘翅上的刻點較細密。跗節為不等式:5-5-4;爪2,每個爪縱裂為2片,這兩個特徵是芫菁科各屬共同的特徵。雌雄性特徵區別比較明顯:雄蟲後胸腹面中央有一橢圓形,光滑的凹窪,各腹節腹面中央也稍凹,前足第1跗節基細、端寬;雌蟲無此特徵。本種有一些個體頭部除中央的紅色縱斑外,兩側也是紅色,過去曾被定為不同的種,實際是種內的變異。
寄主
種群分布
中國寧夏、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上海、浙江等地區
發生情況
在北方一年一代。此蟲具有復變態,幼蟲期蛻皮5次,共有6個齡期。成蟲6月下旬出現,6月底產卵於土下的土室中,7月中下旬孵化為幼蟲,以第5齡幼蟲(稱為假蛹)在土室中越冬。到次年6月中旬,第6齡幼蟲在土室中化蛹,然後羽化為成蟲。1-4齡幼蟲都能在土下自由活動取食,尤其第1齡幼蟲行動活潑,在土上、上下活動,5-6齡幼蟲都不食不動。幼蟲捕食性。
生活環境
危害
豆芫菁為害菜豆、豇豆、蠶豆、大豆、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以成蟲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尤以中午最盛,群聚為害,大量取食植株嫩葉、心葉及花,影響結實。成蟲遇驚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並分泌黃色液體,這種液體含有芫菁素,觸及皮膚可導致紅腫起泡。
防治
成蟲大量發生時,以藥劑防治為主,可施用廣譜性殺蟲劑,例如可選用下列藥劑噴霧防治:
A、20%增效氯氰乳油6000倍液
B、10%菊馬乳油1000倍液
C、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D、2.5%功夫乳油4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