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胸朱雀

暗胸朱雀

暗胸朱雀(學名:Procarduelis nipalensis):為雀科朱雀屬的鳥類。體重16-25克,體長131-165毫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深色朱雀。頸背及上體深褐而染緋紅。雄鳥額、眉紋、臉頰及耳羽鮮亮粉色,胸深紫栗色。與棕朱雀酒紅朱雀的區別為額粉紅,嘴較細,眉紋不伸至眼前,胸暗色。雌鳥為甚單一的灰褐色,具兩道淺色的翼斑。與棕朱雀的區別在無淺色眉紋,與酒紅朱雀的區別在下體色單且三級飛羽無淺色羽端。虹膜褐色,嘴偏灰的角質色,腳粉褐色。

高山鳥類,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松柏林、矮灌叢和高山草地上。一般生活於高山以及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松柏林、矮灌叢和高山草地上。分布於克什米爾、 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暗胸朱雀雄鳥前額、頭頂前部和一條寬闊的眉紋是玫瑰紅色或粉紅色,頭頂後部至枕轉暗呈深紅色,眼先、臉頰上部、眼周一直到耳羽和頸側暗褐沾紅形成一條寬闊的黑紅色貫眼帶斑,位於紅色前額和眉紋之下。後頸、背、肩、腰、兩翅覆羽和尾上覆羽等上體暗褐色,羽緣色淡且沾玫瑰紅色。飛羽和尾羽暗褐色,羽緣沾玫瑰紅色,內側次級飛羽外翈與背同色,所沾玫瑰紅色換羽後不久就喪失。臉頰下部、頦、喉、下胸、腹玫瑰紅色,上胸和兩脅褐紅色在胸部形成一寬闊的褐紅色胸帶,將喉和腹明顯分開,尾下覆羽褐色,羽緣淡粉紅色或粉紅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褐色。
雌鳥上體暗褐色或橄欖褐色,羽緣沾棕。背微具不明顯的暗色條紋,兩翅黑褐色具窄的棕色羽緣,大覆羽、中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與三級飛羽外翈具寬的棕色端斑。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具窄的棕色羽緣。頭側和整個下體淡棕褐色或赭褐色,尾下覆羽較淡,但羽片中央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烏黑色,羽緣赭褐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暗褐色或暗角褐色,下嘴較淡,腳肉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9-25克,♀16-24克;體長♂137-165毫米,♀131-154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2毫米;翅♂80-91毫米,♀80-85毫米;尾♂60-70毫米,♀57-66毫米;跗蹠♂200-22毫米,♀19-21.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岩石、灌叢和草地、森林上部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棲於林線附近的櫟樹、針葉樹杜鵑的混交林。冬季也下到海拔2000-3000米的溝谷和山邊林緣地帶,有時也見於路邊灌叢中。

生活習性

留鳥,冬季遊蕩。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多成3-5隻或7-8隻的小群,有時成單性別群或與紅眉松雀混群。在岩石和灌叢中,有時亦集成大群覓食。性膽怯而善藏匿,頻繁地在灌叢和岩石間進進出出,並不斷發出一種單調的唧唧聲以保持個體間的聯繫。叫聲包括哀怨而似嗷叫的雙哨音、唧唧叫及告警時的cha-a-rrr聲。
主要以草子、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包括胡甲科幼蟲和毛蟲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
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部及青藏高原南部。指名亞種為不罕見的留鳥於西藏南部、東部及東南部。
暗胸朱雀分布圖暗胸朱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營巢於石隙、黑棘灌叢或薔薇叢中,巢呈淺杯狀,用草莖、草葉和細根構成。每窩產3-4枚卵,卵粉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22.4毫米×15.5毫米。

亞種分化

暗胸朱雀(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暗胸朱雀克什米爾亞種
Carpodacus nipalensis kangrae
Whistler, 1939
2
Carpodac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