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月將自太原巡汴

暑月將自太原巡汴是明代于謙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暑月將自太原巡汴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于謙
作品全文,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三晉沖寒到,中州冒暑回。
山川元不改,節候自相催。
綠樹連天暗,紅葵向日開。
太行雲縹緲,搔首意徘徊。

注釋

暑月
夏月。約相當於農曆六月前後小暑、大暑之時。《南齊書·州郡志下》:“ 漢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輒避處高,今 交 土調和, 越 瘴獨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重繭衣裘” 唐 孔穎達 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 明張居正《論邊事疏》:“暑月非虜騎狂逞之時,料無大事,請寬聖懷。”
太原
地勢較高的寬闊平地。後用為地名。《書·禹貢》:“既修 太原 ,至於 岳 陽。” 孔 傳:“高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 孔穎達 疏:“太原,原之大者…… 孔 以 太原 地高,故言高平,其地高而廣也。”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布濩閎澤,延曼太原。”
三晉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別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于謙《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沖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沖寒
冒著寒冷。 唐杜甫《小至》詩:“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清錢謙益《入朝有作呈詞館諸公》詩:“朝朝待漏侍金輿,往往沖寒對玉除。” 朱自清《別》:“晚上最後一班車來了,他們終於沒有來。他惱了,沒精打彩地沖寒而回。”
中州
(1).古 豫州 (今 河南省 一帶)地處九州之中,稱為 中州 。 漢 王充《論衡·對作》:“ 建初 孟年, 中州 頗歉, 潁川 汝南 民流四散。” 晉桓溫《平洛表》:“今 中州 既平,宜時綏定。”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歸德 人也。”
(2).指中原地區。《三國志·吳志·全琮傳》:“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 琮 者以百數。” 宋王安石《黃河》詩:“派出 崑崙 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是時 交州 為東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異教異俗,思想較中州能自由開發。”
(3).歸屬中土的州郡。 唐陳子昂《諫雅州討生羌書》:“ 張儀 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 蜀侯 誅, 賨邑 滅,至今 蜀 為中州。”
(4).中等州郡。《新唐書·選舉志上》:“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通志·地理一》:“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不滿為下州。”
山川
(1).山嶽、江河。《易·坎》:“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唐 沉佺期 《興慶池侍宴應制》詩:“ 漢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鏡中。”《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又問了問 褚一官 走過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陳毅 《重過三峽》詩:“山川壯麗欣重睹,舊夢依稀認血痕。”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六:“祇疑淳樸處,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書·舜典》:“望于山川,遍於群神。” 孔 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辭·九章·惜誦》:“俾山川以備御兮,命 咎繇 使聽直。” 朱熹 集註:“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記·蒙恬列傳》:“﹝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還禱山川,未反。”
節候
時令氣候。《南齊書·褚炫傳》:“從 宋明帝 射雉,至日中,無所得…… 炫 獨曰:‘今節候雖適,而雲露尚凝,故斯翬之禽,驕心未警。’” 唐劉商《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詩:“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水滸傳》第九三回:“ 宋先鋒 準備出東郊迎春,因這日子時正四刻,又逢立春節候。” 潘漠華《人間》:“天氣寒冷下去,後來雨也不飛,風也不刮,只是凍雲漫天的凝寒的冬天節候。”
自相
相互。《後漢書·黨錮傳·范滂》:“君為人臣,不惟忠國,而造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構無端,諸所謀結,並欲何為?”《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承差自相商議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游黃山日記》:“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1).親自察看。《三國志·吳志·薛綜傳》:“自臣昔客始至之時, 珠崖 除州縣嫁聚,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語。指事物各自外現的形象特徵。與“共相”相對。 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見》:“﹝物﹞無畢同,故有自相;無畢異,故有共相。” 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見》:“浮屠之言曰:從一青計之,以是青為自相,以凡青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為自相,以赤、白、黃、紫為共相,顯色同也。以顯色為自相,以聲、香、味、觸為共相,色聚同也。”參見“ 共相 ”。
連天
(1).滿天。《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旗幟蔽野,埃塵連天。” 唐韓愈《李花》詩之二:“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宋朱敦儒《十二時》詞:“連雲衰草,連天晚照,連山紅葉。”
(2).與天際相連。 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 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 赤城 。” 唐胡權《濟川用舟楫》詩:“渺渺水連天,歸程想幾千。” 宋方岳《湖上》詩:“連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邊馬不嘶。”毛澤東《答友人》詩:“ 洞庭 波涌連天雪, 長島 人歌動地詩。”
(3).連日。 唐杜甫《三川觀水漲二十韻》:“北上惟土山,連天走窮谷。” 清厲鶚《首春連雨兼旬借閱谷林新購宋槧僧智圓〈閒居編〉用前韻》:“春來懊惱連天雨,開落梅花濕翠閒。” 汪曾祺《晚飯花集·故鄉人》:“果然,連天暴雨,一夜西風, 運河 決了口。”
(4).表示接連不斷或程度強烈。《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別人家歡呼暢飲,爆竹連天。”《天雨花》第十五回:“喊殺連天。” 呂紅文 等《難忘的顧客》:“我冒火連天,還是鎮不住台子。”
向日
(1).朝著太陽;面對太陽。《史記·龜策列傳》:“於是 元 王 向日而謝,再拜而受。” 晉 崔豹《古今注·鳥獸》:“鷓鴣出南方,鳴常自呼。常向日而飛,畏霜露。” 唐太宗《詠桃》詩:“向日分千笑,迎風共一香。” 宋司馬光《客中初夏》詩:“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2).往日;從前。《新唐書·韓瑗傳》:“ 遂良 受先帝顧托,一德無二,向日論事,至誠懇切。”《西遊記》第四五回:“向日有勞,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為助力。”《紅樓夢》第一○七回:“我想起我家向日比這裡還強十倍,也是擺了幾年虛架子。”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二一章:“這大少奶向日沒享過多少清福,帶孩子,管家務也是夠操勞的。”
往日。《朱子語類》卷一○二:“向日鄉間一親戚 虞氏 見 仙里 王德修 ,見教云:‘學者要識一愧字與恥字。’此言卻極好。”
縹緲
(1).高遠隱約貌。《文選·木華〈海賦〉》:“群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註:“縹眇,遠視之貌。” 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樓》詩:“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宋蘇軾《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棲止不定。” 郭沫若《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2).隨風飄揚;隨水浮流。 唐李白《愁陽春賦》:“縹緲兮翩綿,見遊絲之縈煙。” 宋陳允平《垂楊》詞:“飛花滿地誰為掃,甚薄倖,隨波縹緲。” 元許有壬《太常引·池荷》詞之二:“紅衣縹緲,清風蕭瑟,半醉岸烏巾。”聞一多《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推著雲車,滿載著霓裳縹緲、彩佩玲瓏的仙娥,給人們頌送馳魂宕魄的天樂。”
(3).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唐司空圖《注憫征賦述》:“其雅調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嚶嚶裊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縹緲,直入雲霄。”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宮商縹緲。” 李瑛《笛聲》詩:“從哪裡飄來一縷笛音,在這僻靜的深山繚繞?比幽谷的溪水還清脆,比雲中的鶯啼還縹緲。”
(4).虛浮;渺茫。 南朝 梁 劉協《文心雕龍·體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註:“縹緲附俗:虛浮、不切實而依附俗說。” 清 杜榮壽《〈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底事隔年先異兆,人與蓮花同縹緲。” 夏曾佑《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 郭沫若《女神·鳳凰涅槃》:“我們這縹緲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兒安宿?”
(5).峰名。 清吳偉業《縹渺峰》詩:“茲峰非雲高,高與眾山別,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虛無際, 縹緲 為險絕。”註:“ 縹緲峰 : 顧野王《輿地誌》:‘ 縹緲峰 , 洞庭 之最高者。’ 盧熊《蘇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為 縹緲峰 。’”
搔首
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唐高適《九日酬顏少府》詩:“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 清納蘭性德《霜天曉角》詞:“休為西風瘦,痛飲頻搔首。” 歐陽予倩《關王廟》:“看起來絕瞭望生機已斷,對蒼天我這裡搔首無言!”

作者簡介

【生卒】:1398—1457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前後在任十九年。正統末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十四年,尚書鄺野從英宗北征,留謙理部事。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監國,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遷尚書,為中外倚任。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少保。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上皇(英宗)得歸。英宗復辟,石亨等誣謙議改立太子,又謀迎立襄王子,被殺害。弘治謚肅憫,萬曆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