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塔院"俗稱塔頭寺,位於浙江天台縣城北金地嶺、銀地嶺交界處。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智顗圓寂於新昌縣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智顗死後,遺體被送回天台。後人在天台山佛壟建塔,其中有智顗的六角形肉身塔。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真覺寺。後廢。隆興(1163一1157年)間,僧真稔重興佛殿僧房。清鹹豐、同治之交(1861一1862年),毀於戰火,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因智顗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人,影響深遠,1982年6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名為智者塔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智者塔院
- 地理位置:浙江天台縣
-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俗稱:塔頭寺
發展歷程,遊覽常識,佛門禮儀,進入大殿,尊敬佛像,禮佛,四大禁忌,
發展歷程
智者塔院經過修葺,正殿三開間,門匾為“智者大師肉身塔”。肉身塔用青石製成,連座高約7米,鏤刻精細。2層6面,每層雕刻桿、枋、柱、斗、拱,第一層正面佛龕設智顗坐像。殿壁列天台宗17位祖師畫像: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行滿、廣修、物外、元誘、清竦、羲寂、義通、知禮、慈雲、傳燈。兩廂各為五開間,四角均有天井。後左角天井有唐碑《台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銘並序》,高2.3米,寬1.1米,額篆"修禪道場碑銘"6字。寺山門朝東,有甘泉井,其水晶瑩清洌。南門題"真覺寺",門前匍伏二石獅,甚古。寺北側有“唐天台教主荊溪尊者湛然大師”、“唐法集宗章安尊者主持灌頂大師”、“明傳林教觀幽溪傳燈法師”3座天台宗祖師墓。 智者塔院又名“真覺講寺”,俗稱“塔頭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北麓金地嶺和銀地嶺銜合部山坪上,距國清講寺10公里。周圍古松蔽日,修行凝翠,更兼地勢高峻,居高臨下,鳥瞰四方,盡收眼底,罡風颯颯,樹影搖曳,清涼幽靜。俗有“高明(寺)鐘、塔頭風”之稱。
智者塔院為智者大題肉身塔安放地。智頭(538—587年)是中國佛教天台宗開山祖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河南許昌),後遷往荊州華容。傳說其降生前,母親徐氏夢五色香菸縈繞其懷,揮之下去,忽聞空中有人道:“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徐氏大悟。智降生之夜,通室明亮,天明方熄。晨有二僧扣門而誦:“善哉!兒得力所重,必出家矣!”言畢隱身不見,眾人雞詫不已。相傳,智頭幼時便有種種異相:臥睡時合掌,端坐時面朝西,見佛像便禮拜,遇僧人必敬禮。七歲時去佛寺進香,有人向其口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更能出口稱誦,時人稱奇。
遊覽常識
三門殿——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三門殿。三門殿內門的兩旁樹兩大金剛像,手持金剛杵,此即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世俗稱此像為“哼哈二將”。其實,佛經中並無此稱呼。
天王殿——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咤”(“提多羅咤”意為持國——即能護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持琵琶,護東方“弗提婆”(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為增長,能使他人善根增長),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勝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為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牛貨)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意為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護北郁單越(勝處)洲人民。世俗稱為“四大金剛”。其實,並無此說法。金剛,天王不可混淆。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也有把布袋和尚稱為彌勒菩薩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時有一僧人常攜布袋,教化民眾,頗受民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勝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彌勒佛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托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葉尊者”,佛涅盤以後後世稱他為初祖;年輕者名“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涅盤以後後世稱他為二祖。
俗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這是不對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是說某佛。就像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稟事。俗云:『無事不登三寶殿』。
佛門禮儀
進入大殿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信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云:「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 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尊敬佛像
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禮佛
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型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 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 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四大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道士應尊稱為“道長”,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禪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即“上師”之意。
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
遊覽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不可亂動寺廟之物,尤忌亂摸亂刻神像、隨意拍照。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失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