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創刊於2015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主辦的中央國家級專業期刊。
據2020年10月《智慧健康》官網顯示,該刊編輯部有院士顧問24人,編委會成員(第一屆)153人。
據2020年10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智慧健康》共出版文獻9339篇、總被下載434514次、總被引6951次。據2020年10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智慧健康》載文量為9074篇、基金論文量為625篇、被引量為9580次、下載量為123354次;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智慧健康》影響因子為0.52,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19種)中排第3594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健康
- 外文名:Smart Healthcare
- 語種:中文
- 類別:醫藥衛生綜合
-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編輯單位:《智慧健康》編輯部
- 創刊時間:2015年
- 出版周期:旬刊
- 國內刊號:10-1365/TN
- 國際刊號:2096-1219
- 郵發代號:82-622
- 執行主編:金新政
-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路35號11層
辦刊歷史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序號 | 欄目名稱 | 刊登內容 |
---|---|---|
1 | 專論 | 該欄目是該刊特約中國國內外該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撰寫某學科領域的新進展、新理論、新技術和創新成果等方面的論述。文章闡述的專題內容全面,具有先進性、權威性和可讀性。 |
2 | 專題專欄 | 該目特邀中國國內外在該學科領域具有突出貢獻的學者擔任主編,就某一前沿話題組織3~8篇相關論文(包括1篇綜述與2篇以上研究論著)。文章內容具有前沿性、學術性和可讀性。為該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和實用成果,可代表該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水平。 |
3 | 研究論著 | 該欄目刊登通過實驗研究或科學實踐總結的研究成果,實驗數據詳實,有分析和結論,應為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的稿件。如生物醫學工程、醫療儀器設備、計算機套用和醫學新技術等學科領域中的研究創新成果,新發明、新方法、新技術、新理論等。該欄目特別歡迎該學科領域的國家級、省(市)級的立項研究課題論文,也歡迎該學科或相關學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 |
4 | 智慧型醫療 | 智慧型醫療是通過計算機、通信等相關信息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實現醫療服務的信息化、智慧型化。智慧型醫療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已成為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而在中國國內,這一產業正在蓬勃發展,緊鑼密鼓去完成它的新“四化”建設。 |
5 | 質量控制 | 該欄目稿件為各類醫療設備和耗材等醫療器材的質量控制和計量的具體檢測技術的創新經驗,以及質控與計量的管理、監測的內容、方法等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也刊發有關因醫療器材質量或功能故障引發的醫療不良事件的統計、調查、分析等方面的稿件。要求稿件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
6 | 科學管理 | 該欄目稿件為有關醫療衛生部門對醫療儀器設備和醫用耗材的科學管理技術和運作方法的創新經驗,具體包括醫療設備的購置選型、安裝檢測、在用設備管理、使用效率研討、套用效果分析和經濟效益分析、報廢制度及報廢處理等方面的管理創新稿件。要求具有創新性,新穎性、實用性、科學性,而不是介紹一般常規的醫療設備購置方法、使用管理、報廢處理等日常管理的工作總結。 |
7 | 臨床工程 | 臨床醫學工程是運用工程學的理論與方法解決醫學中實際問題的新興學科,學科領域較廣。故該欄目包括的內容也較廣,凡與臨床醫學工程的理論、技術、方法等有關的文章均可。諸如現代先進醫療儀器設備的套用功能開發、醫用設備和計算機的安全使用技術、設備改裝、醫療新技術革新、小發明和專利等稿件。該欄目的稿件要求論述簡單明了,突出技術重點,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
8 | 綜述 | 該欄目刊發稿件應是查閱中國國內外該學科某一專題在近期內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技術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做出綜合性論述的文章,文章應體現出該學科的新進展。主要包括:智慧健康學科領域、醫學工程學科某領域、某類醫療設備、醫療新技術、醫用計算機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文章。該欄目稿件要求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闡述觀點明確,所給數據和技術方法可靠,均注有出處。 |
9 | 數字醫學 | 醫學影像的存儲、圖像通信、影像採集、壓縮系統、數字顯示設備、雷射掃描系統等,X-CT、SPECT、PET、光學CT成像、電阻抗成像、磁性源成像、超音波成像系統、認知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科研試驗等。 |
10 | 生物醫學工程 | 生物感測器與生物分析技術、生物醫學圖像處理重建、光學分析、光電檢測、光學診斷、生物建模與控制、生物醫學光學與診斷;生物光子學與多光子顯微技術;組織光學與散射光學成像、複合生物信息、控制論和生物醫學系統的研發與套用等。 |
11 | 醫學工程 | 生物醫學機器人和納米機器人、機器人視覺影像處理系統、機器人信息分析處理系統、機器人感測器及感測器、醫療手術機器人、微型醫療機器人、機器人套件、醫療虛擬現實系統及套件、納米醫學技術、電子電路卡和晶片的研發與套用等。 |
12 | 交叉學科研究 | 數據分割與圖像分析、認知神經科學與技術、人類視覺技術 、腦科學與認知技術、TMS,EEG, MRI等、組織構建研究、生物有機高分子基複合材料與複合虛擬技術在醫學中的套用、計算機輔助診斷 ;醫學信息與通訊技術、醫學人工智慧技術、醫學數據挖掘;生物醫學分析、微粒子分離方法、複合技術在康復醫學中的套用等。 |
13 | / | 生物晶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及其相關領域具有創新性的基礎及套用基礎原創性研究論文、反映當前中國國內外生物科學前沿或熱點領域的綜述性文章。生物材料研究、組織工程研究、幹細胞培養與移植研究、軟組織工程研究、器官移植研究、硬組織工程及植入物研究、組織工程實驗造模、方法及技術研究、細胞培養與移植、組織構建、材料生物相容性評價(天然或合成材料與納米粒子、人工材料植入體、植入器官及外源性細胞),轉化醫學研究等。 |
人員編制
姓名 | 學術稱號 | 姓名 | 學術稱號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沈自伊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樹寰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王振義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於德全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白麗 | 包家立 | 曾念寅 | 萇飛霸 | 巢志茂 | 陳克平 | 陳文宇 | 陳星 |
褚丹奇 | 崔景輝 | 代元平 | 戴建京 | 戴明鋒 | 鄧朝華 | 范春 | 方舸 |
房宏霞 | 傅善基 | 高紅霞 | 高志波 | 龔暉 | 龔軒 | 郭鵬 | 郝曉寧 |
何祥一 | 侯勝田 | 胡春平 | 胡俊峰 | 胡銀環 | 黃海 | 黃勝陽 | 黃永斌 |
黃永剛 | 黃正行 | 蔣皆恢 | 焦雄飛 | 來勇臣 | 藍光明 | 李鋒 | 李建清 |
李麗娜 | 李萍 | 李瑞鋒 | 李偉 | 李先鋒 | 李穎潔 | 李勇 | 李岳峰 |
李振葉 | 李志新 | 梁淵 | 梁振虎 | 梁宗強 | 林芳 | 林嵐 | 劉華 |
劉賓 | 劉德蕊 | 劉加林 | 劉傑 | 劉利軍 | 劉奇 | 劉勇 | 劉雲 |
劉志成 | 劉智勇 | 盧雯平 | 陸安靜 | 呂鵬舉 | 呂毅 | 孟曉東 | 徐德武 |
穆軍升 | 歐輝彬 | 潘賢 | 龐秀炳 | 裴為華 | 錢志余 | 申月波 | 沈韜 |
沈麗寧 | 石更強 | 史憲傑 | 宋高鵬 | 孫寶清 | 孫海香 | 孫琦 | 湯敏 |
湯少梁 | 童輝傑 | 萬相奎 | 汪洋 | 王虹 | 王晨希 | 王光耀 | 王劍傑 |
王健 | 王瑾曄 | 王理 | 王麗珍 | 王松輝 | 王衛東 | 王霞 | 王興華 |
王興強 | 衛東鋒 | 魏建新 | 魏俊妮 | 聞思源 | 吳寬裕 | 吳水才 | 吳訓偉 |
伍冀湘 | 向菲 | 項莉 | 肖偉 | 徐玲 | 徐勇 | 嚴微榮 | 嚴興科 |
燕炯 | 楊幫華 | 楊國良 | 楊明 | 楊曉峰 | 楊祖元 | 葉火傑 | 游玉明 |
翟志敏 | 張定國 | 張福林 | 張桂信 | 張海燕 | 張虹 | 張俊然 | 張麗霞 |
張士化 | 張文龍 | 張曉崢 | 張曉崢 | 張淹 | 張宜江 | 張顯洋 | 趙敬國 |
趙山川 | 趙文紅 | 趙政 | 鄭黎薇 | 鄭西川 | 周丁華 | 周蓮茹 | 朱朝暉 |
木拉提·哈米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