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歌

智慧之歌

《智慧之歌》是當代詩人穆旦於1976年3月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該詩第一節以“現在完成時”的時態透露出詩人的心路歷程;第二、三、四節詩人將“幻想”具體化為幸福的源泉:愛情、友誼、理想;最後兩節寫詩人在一片荒蕪中找到了“一棵智慧之樹”,然而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這棵樹恰恰是以詩人已經“零落成泥碾作塵”的美好幻想作為生命的營養液。全詩整體上體現出沉鬱頓挫的氣象,體現出穆旦一貫的詩歌之風:理性冷靜地抒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智慧之歌
  • 作者:穆旦
  • 作品出處:《穆旦詩集》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創作時間:1976年3月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智慧之歌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
這是一片落葉飄零的樹林,
每一片葉子標記著一種歡喜,
現在都枯黃地堆積在內心。
有一種歡喜是青春的愛情,
那是遙遠天邊的燦爛的流星,
有的不知去向,永遠消逝了,
有的落在腳前,冰冷而僵硬。
另一種歡喜是喧騰的友誼,
茂盛的花不知道還有秋季,
社會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騰,
生活的冷風把熱情鑄為實際。
另一種歡喜是迷人的理想,
它使我在荊棘之途走得夠遠,
為理想而痛苦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看它終於成笑談。
只有痛苦還在,它是日常生活
每天在懲罰自己過去的傲慢,
那絢爛的天空都受到譴責,
還有什麼彩色留在這片荒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
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
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

創作背景

《智慧之歌》作於1976年,這一年是詩人穆旦去世的前一年。此時的穆旦已經走到了幻想的盡頭,將近二十年的政治迫害,特別是其間“文革”十年的社會顛倒,打破了他對人生所有的美好憧憬。這一年穆旦從改造農場回到了南開大學,繼續接受改造,全家六口人擠在學生宿舍樓里的一間十平米的小屋。一天傍晚,由於校園燈光昏暗,穆旦不慎摔傷了腿,摔成了股骨骨折,但因為十年浩劫,醫院陷入混亂加上詩人自身的政治身份,腿傷一直得不到治療。身體忍受著病痛的同時,穆旦心理的壓力也非常大,幾乎耗費了他二十年的《唐·璜》譯稿完成後一直無法出版,詩人常常自問,翻譯這些作品,有什麼用。就是在這樣的夾縫境地中,穆旦創作了《智慧之歌》,在生命晚期之時對自己的人生作一個回顧。

作品賞析

《智慧之歌》將生命自審與歷史拷問引入災難歲月,表現了現代知識分子令人痛苦的自覺性,全詩就是一次對個人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不死不休的嚴峻叩問。
詩的首節面對人生的慘澹血痕毫不退避,直揭生命的底色與本質,為全詩定下了冷峻悲切的調子。生命從歡喜的幻想開始,以飄零的落葉結局,就像一片葉子的旅途:從碧綠到枯黃。中間四節可視為詩的第二部分,是對人生由喜轉悲的變化過程和以痛苦為日常生活真相的具體呈現。其中前三節選擇了三種歡喜的事物,代表人生所有的美好。然而,它們一一都將過去並蛻變成日常生活性的痛苦:青春的愛情曾讓當事人沉醉迷離,喧騰的友誼曾使朋友們熱血沸騰,迷人的理想曾令人不畏險途。但是時過境遷,它們都不敵社會腐蝕與人世變遷,愛情退燒變得“冰冷而僵硬”、友誼變質被實際利害取代、理想褪色“終於成笑談”。因此,緊隨而來的“那絢爛的天空都受到譴責,還有什麼彩色留在這片荒原?”的質詢就越發顯得震撼心魄。
在其他詩作中,穆旦一再抒寫過現代人一腳踏進荒原而進退兩難的困境,但詩人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悲觀主義者和虛無主義者。他對歡喜的懷疑緣於對痛苦乃是人生本質的確信。因此,詩在末節以酸澀之筆冷靜展示了一個嚴肅思想者在苦難的宿命中必然收穫的“智慧的痛苦”:“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我詛咒它每一片葉的滋長”。生命智慧從痛苦中收穫,人類精神的成長當以物質生命的損耗為代價,這固然是詩人晚境蒼涼的一己感悟,也是一種普遍道理的深刻揭示。《智慧之歌》將痛苦凝聚而成的智慧擬喻為一棵不凋之樹,全詩對它的刻畫就不是表現“樹”的自然情狀,而是隱秘地指向詩人錯綜難言的人生體驗與思想意識。
整首詩歌儘管是穆旦暮年之作,洞穿了人生中所有的複雜因素,擁有著舍卻妄念後達到的明淨智慧,但並沒有那種看破俗塵、心如死水的消極之意。詩歌感情起伏平緩,又充滿矛盾衝突,蘊含著強大的張力。現實與理想,智慧和受難,感情和理智,言語和沉默……穆旦一直受到來自兩端的衝力,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明白“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見證”,但最終不願痛苦隨身而沒。因此,《智慧之歌》是一首回顧往事的詩歌,蒼老殘酷,又是一篇堅守信仰的抗爭誓言,剛強有力。

名家點評

文學理論家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智慧之歌》揭示愛情、友誼、理想等這些以往的歡喜有如落葉飄零的現實,最後以酸澀的筆觸冷靜展示了一個嚴肅的思想者必然收穫的“智慧的痛苦”。人類精神的成長是以物質生命的凋謝為代價的,這裡體現了一種智者清醒而自覺的生命意識。
嘉應學院教授曾令存《語文月刊》:《智慧之歌》寫出了一個——不,是一代受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艱難歲月里對生命的執粉與沉思。它是時代的產物,但又是逾時代的。《智慧之歌》它融“現實、玄學、象徵”三位於一體,寫出了詩人“發現底驚異”,展露著詩人的人生智慧。
南開大學教授王宏印《不朽的詩魂 穆旦詩解析、英譯與研究》:在這首詩的最後,詩人回到了伊甸園,回到智慧之樹那古老的象徵中。在為智慧付出痛苦的生命中,生命哲學高於智慧之樹。顯然這是一種東方的智慧,超越了西方的智慧。東西方智慧的融合和超越,是穆旦這種智慧性詩人的最高的創造力的表現,也是迄今為止新詩所達到的最高的創作水平和認識水平。在將人的生命奉獻給智慧之樹的生命的過程中,人的生命枯竭了,而智慧之樹得以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在這裡,詩與哲學合一、東西方合一、智慧與情感與意志合一、真善美合一。乃有這首《智慧之歌》。明乎此,乃有這首《智慧之歌》的解讀與理解。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出生於天津,清代詩人查慎行的後代。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寫出了《流浪人》《哀國難》等出色的詩作。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2年回響救國號召投筆從戎,參加中國遠征軍。20世紀40年代是穆旦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著有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等。1948年赴美,1950年獲芝加哥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58年被錯誤地打成“歷史反革命”,剝奪教學與公開發表作品的權利。“文革”時期被抄家、勞改。1976年左右,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創作了《智慧之歌》《春》《夏》《秋》《冬》等詩作。1977年2月去世,1979年平反。
智慧之歌
穆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