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智力結構模型是用以解釋智力結構說所構建的模型。
類型
(一)吉爾福德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人的
智力結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研究,也就是有三種因素構成了人的智力結構,即內容(刺激性質)、操作(加工過程)和成果(加工的結果)。這三者構成了
智力的完整圖形,若再進一步對這三者進行細分,又可區分出5種內容、5種操作和6種成果,5種內容指視覺、聽覺、符號、語義和行為,5種操作指認知、記憶、發散思維、會聚思維和評價,6種成果指
單元、
類別、
關係、
系統、
轉換和
蘊含。
(二)林崇德的三棱智力模型
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智力是成功解決某種問題(或完成任務)所表現的良好適應性的
個性心理特徵,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從這個定義出發,林崇德(1983)通過對專家和教師的訪談研究,提出了智力(思維)結構模型,引起了我國心理學界的重視,被同行稱作三棱智力結構模型圖。
三棱智力結構模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智力的目的。強調智力是人類特有的成功地解決問題的有目的的活動。智力的目的性是智力的根本特點,反映了智力的自覺性、有意性、方向性和能動性。
二是智力過程。強調智力活動的框架:確定目標—接受信息—加工編碼—概括抽象—操作運用—獲得成功。
三是智力的材料或內容,強調兩種材料或內容,即感性的材料(感覺、知覺、表象)、理性的材料(主要指概念,即用語言對數和形的各種狀態、各種組合和各種特徵的概括)。
四是智力的反思或監控,強調智力結構中的監控結構,實質是智力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監控有三種功能:定向、控制、調節。自我監控是智力結構中的頂點或最高形式。
五是智力的品質,表現在知覺上,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表現在記憶上,有意識性、理解性、持久性、再現性;表現在思維上,有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其中思維品質特別重要,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力的突破口。
六是智力中的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強調智力的認知(智力)因素與非認知(非智力)因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智力在人的心理現象大系統中,帶有濃厚的非認知(非智力)因素的色彩,非認知(非智力)因素具有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
(三)弗農的智力層次結構理論
1961年英國心理學家弗農(P.E.Vernon)提出了
智力層次結構理論(hierarchical structure theory of intelligence)。他以一般因素為基礎,構想出因素間的層次結構。
圖:智力層次結構模式
他認為,智力的最高層次是一般因素(G);
第二層次分兩大群,即言語和教育方面的因素(V∶E)及機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K∶M),叫大因素群;
第三層為小因素群,包括言語、數量、機械信息、空間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層次為特殊因素,即各種各樣的特殊能力。
弗農的智力層次結構理論像
生物分類學的分類系統那樣來劃分智力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