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景寧縣五都。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景南鄉,屬第五區。
1950年7月,仍稱景南鄉,屬東坑區。
1951年2月,劃大漈區。
1956年3月,劃歸東坑區。
1958年9月,稱景南管理區,屬大漈公社。
1961年9月,建景南公社,屬東坑區。
1984年6月,析景南、上漁2鄉。
1992年5月,景南鄉、上漁鄉,合併為景南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景南鄉轄忠溪、東塘、程田、妙坑、東洋、西洋、下洋、魚際8個行政村;下設5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景南鄉轄5個行政村:忠溪村、東塘村、漁際村、繆程村、上標村,鄉人民政府駐忠溪村景南街70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自然資源
2011年,景南鄉有耕地面積8999.96畝,可利用林地面積9.2萬畝。
人口
2011年末,景南鄉轄區總人口455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9人,城鎮化率10.3%。另有流動人口369人。總人口中,男性2417人,占53.1%;女性2134人,占46.9%;14歲以下727人,占16.0%;15—64歲3416人,占75.1%;65歲以上408人,占8.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510人,占99.1%;有畲、彝、苗3個少數民族,共41人,占0.9%。2011年,人口出生率10.10‰,人口死亡率8.57‰,人口自然增長率1.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8人。
2017年末,景南鄉常住人口為1360人。
截至2019年末,景南鄉戶籍人口為448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景南鄉財政總收入54萬元,比上年增長54.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萬元,比上年增長22.2%。人均財政收入119元。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841元。
2019年,景南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農業
2011年,景南鄉實現農業總產值4066萬元,比上年增長15.6%,農業增加值占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的64.3%。2011年,生產糧食1685噸,其中水稻1091噸,薯類506噸,玉米88噸。蔬菜種植面積4300畝,產量6600噸;茶葉種植面積160畝,產量8.4噸;茭白種植面積2500畝,產量3750噸;食用百合種植面積305畝,產量110噸;香菇產量360萬袋;花卉產值600萬元。2011年,生豬飼養量2200頭,牛飼養量130頭,羊飼養量870隻,家禽飼養量0.98萬羽。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4500畝,林木覆蓋率92.0%,活立木蓄積量18.8萬立方米。
工業
2011年,景南鄉實現工業總產值690萬元,比上年增長5.6%,工業增加值占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的25.6%。
商貿
2011年末,景南鄉有商業網點24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20萬元,比上年增長26.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40萬元,比上年增長16.3%。
金融業
2011年末,景南鄉有各類存款餘額165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350萬元。
郵電業
2011年,景南鄉郵政業務收入14.5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6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景南鄉有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76人,專任教師2人;國小1所,在校生99人,專任教師1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53.6萬元,比上年增長-6.3%;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7.8萬元,比上年增長-5.5%,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8.6%。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景南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中心6個;公共圖書室5個,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藏書3300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景南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個,病床2張,固定資產總值8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56萬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3.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83人,參合率93.0%。
社會保障
2011年,景南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4戶,人數230人,支出31.4萬元,比上年增長47.0%,月人均134元,比上年增長13.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人,支出1.3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人次,共支出2.4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67萬元。2011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962人,參保率47.6%。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景南鄉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2千米,鄉村通郵率76.0%。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486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21.0%;行動電話用戶1991戶;寬頻接入用戶95戶。
交通運輸
2011年,景南鄉有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19.7千米。
歷史文化
景南鄉因地處景寧畲族自治縣南部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