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普陀寺位於重慶市涪陵新妙鎮東郊之普陀山。其山成長彎形島狀,海拔680米,乃新妙眾山之首。東有涪山轎子頂,仙人嘴;西有魚跳坎;南有游江河、山王嘴;北有九龍廟。素有“轎子抬仙人,殺雞祭山王。九龍游江河,嚇得魚跳坎”之戲稱,以喻此山之奇。
普陀山四周峭壁懸崖,松竹聳翠,山徑通幽,有五道寨門出入。山頂平曠,有魚池耕地,農舍數間,綠色植被300餘畝。高峻靈秀的普陀山形如駿馬,有:“白馬望長江”之稱,普陀寺正建在馬鞍之上。寺右山出一脈,緩延向下,形如象鼻,又有:“巨象馱觀音”之謂。寺前臨崖俯眺:山清水秀,丘疇連綿,直至遠方。若遇山風拂面,松濤盈耳,人置其上,有如乘巨象賓士天地之間。
歷史
普陀寺始建於明末
崇禎年間(約1643年),緣起《三孝記》中“安安送米”的傳說。姜安安之母龐氏因小姑搬弄是非,公婆誤聽、逼子休妻。含冤忍辱的薑母憤而上山削髮修行。先結草為廬,開荒自食,後化緣建廟,取名:“白雲庵”。飽經風雨的龐氏從此以青山白雲、青燈黃卷為伴,修持到圓寂。白雲庵歷經250年,傳缽五代,於1893年始改名為“白雲寺”。清末(1906年)又更名為“紹宗寺”。紹宗寺於1910年春由重慶羅漢寺方丈海清法師回鄉重建,始改名為“普陀寺”。
海清法師俗名陳鳳林,乃新妙富豪之家“同發源”人氏。生於1865年10月,祖籍涪陵元和鄉大山村。陳鳳林排行第四,大哥天寶寺出家,二哥是涪陵狀元,三哥為新妙團總,么弟留學國外。世傳:一門五子二僧,乃陳氏祖墳風水所致,其墳葬於老家“木棒山”,墳之朝向為“木魚堡”,有:“手拿木棒敲木魚”之說,故其家必出高僧。1882年,陳鳳林因親睹妻子黎氏難產,母子雙亡之慘狀,深痛人生苦海無邊,毅然出家,投在天寶寺性元法師門下為徒。陳慧根深厚,乃大器之人,於1887年出任重慶羅漢寺方丈,賜法名“海清”,全權主持上川東佛教事宜。
海清法師發心振興家鄉佛事,以新妙善堂老道長趙吉堂為骨幹,首捐家產谷田五十擔歸寺廟所有,廣收賢才弟子,接納八方僧眾。由於發心廣大、慈悲眾生,其德望深受各界敬仰。當時川督劉湘也與之結為乾親,軍界劉成厚、劉子前均與過從交厚。為籌錢糧,重建普陀寺,以重慶羅漢寺為依託,廣結善緣,四方信眾及達官富賈亦隨緣回響、大捐功德,其盛況可謂集銀成庫、堆糧如山,並自建磚瓦廠兩個,常住匠人百餘,其建寺聲勢,轟動全川。經八年努力,於1918年普陀寺始告竣工。
建築
普陀寺為明清庭院式建築,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布局合理,造型精美。主建築為天王殿、
觀音殿、韋陀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羅漢堂、鐘鼓樓等。殿宇雄偉、佛像莊嚴。配套建築有香房、客堂、齋堂,四周迴廊環繞,相互對應,還有六座花園、五處亭閣,桃園、茶園、猴兒壩、放生塘、和尚塔及廣場等設施。禪院古樹參天,花木竟秀;時有松濤陣陣、鳥聲合鳴。朝山信眾,一入佛地,頓覺息妄除念,塵慮全消;觀光遊客,看聖山靈境,聞長空萬籟,亦樂不思歸。
寺內僧人近百人,廟產有良田三千畝、榨油廠、打米廠、香燭廠各一,長年雜役工二十餘人,佃農二十餘戶,人力、物力、財力三者皆備。常年香菸不斷,鐘鼓長鳴,朝山拜佛人流如潮,傳經受戒僧眾八方來歸。軍政要人劉湘、鄧錫候、石清陽、范紹曾等也常來此觀光休閒,並題詞送匾,其“川東古剎”一匾即為當時所送。好一派佛門興盛,國泰民安之象。
法師
德高望重的海清法師勤於佛事、精於佛學,每逢正月初一,必親領眾僧到白雲庵主龐氏墳前舉行祭祀,以示不忘先祖開山創寺之德。而對天下大事也有敏銳的正義感和責任心。1916年3月,劉伯承將軍在討袁護國的豐都之役受傷後,曾養傷於普陀寺,時袁軍四處收捕,法師巧與周旋,將劉由普陀寺轉玉皇觀,最後將劉化裝成僧人並護送重慶脫險。1926年,新妙白象村早期中共黨員,涪陵縣組織部長,新妙四鎮區委書記趙金權,危難之時,也受海清法師幫助,藏身寺內密室兩月之久,後在重慶被叛徒出賣被捕,其父趙吉堂重金保釋無果,賴海清法師經劉湘關係,巧立名目秘密將其保出。
海清法師愛國愛教,慈悲廣大,經三十年奮鬥,以普陀寺的興盛,帶動了新妙古鎮經濟文化的繁榮。這位慈善正義、無私奉獻的大德於1940年10月圓寂於普陀寺,法體坐臥瓷缸,葬於普陀山大寨門山坡上,送葬僧眾、信眾、各界人士及民眾近萬人,時漫山掛白,草木戴孝,送葬隊伍之龐大,葬禮之隆重,是川東前所未有的。
海清老方丈圓寂後,由弟子宗先法師主持普陀寺事宜至1949年解放。宗先法師繼承老方丈遺志,繼續發揚愛國愛教之精神, 1948年積極配合民革川東特區縱隊司令張正宇在普陀山組建地方武裝,以迎接解放軍的到來。新妙第一任區長宮家和率解放軍93團在1950年的剿匪中也以黃泥堡、普陀山為戰略要地。普陀山、寺對歷史、眾生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斗轉星移,“文革”給中國文化和宗教歷史古蹟帶來破壞性災難,川東古剎普陀寺也難倖免。長夜漫漫,浩劫綿綿,直至1982年打倒“四人幫”後仍被大量拆毀,最後僅存殘房三間。
現狀
改革開放,百廢待興。恢復重建普陀寺的籌建組於1997年1月成立。籌建組廣收失散文物、資料,擬訂規劃,團結髮展皈依弟子,在重慶佛教協會會長惟賢大師、羅漢寺方丈大果法師的指導,新妙鎮政府、普陀山村社的支持下,幾年來,集資四萬元,捐資十萬元,捐物折款三萬元,投勞力六千個,發展信眾150人。1998年3月至2003年7月:植樹1。5萬株,建齋堂200平米,大雄寶殿300平米,塑佛象11尊,硬化路面500平米,修水泥大道400米。此大量起步工作,使普陀寺的重建初具規模。
2003年8月,經涪陵區民字辦[2003]10號檔案批准,同意恢復開放普陀寺佛教活動場所,落實了寺院地產40畝和相關手續,成立了以普陀寺住持釋正嚴為主的管委會,制定了管理制度,提出了恢復重建普陀寺的總體規劃。為降低建寺材料之運輸成本,當務之急是修通上山車道,為早日開發普陀山佛教旅遊風景區,展現革命老區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建成涪渝兩地中點旅遊黃金樞紐,共創新妙經濟和文化的美好明天。願各界有識之士鼎力相助,共襄盛舉,圓滿無上功德,則佛門甚幸,天下甚幸,眾生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