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鳾

普通鳾

普通鳾(學名:Sitta europaea):是小型鳴禽,體長約13厘米,體重19-24克,體型似山雀,嘴細長而直,約1.5厘米。身體的背面為石板藍色,具有一條明顯的黑色貫眼紋沿頭側伸向頸側,翅的飛羽為黑色。中央一對尾羽為藍灰色,其餘為黑色。頦喉、頸側和胸部為白色,腹部兩側栗色,下腹土黃褐色。尖長的鳥喙藍灰色。眼睛黑色。雙腿橙棕色,長爪尖黑色。雌雄同色,雄性個體略大。

喜居高大的喬木,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櫟樹林裡及古老的公園內也有分布,能在樹幹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樹皮下的昆蟲,亦在岩石上等地方覓食昆蟲、種子等。冬季有儲存食物習性。是一種棲息於落葉樹林及公園地方的留鳥,常於老樹上築巢。是歐洲和亞洲最常見且分布最廣泛的鳥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經濟效益,

形態特徵

普通鳾地理變異較大,各亞種在形態上不盡相同:黑龍江亞種上體灰藍色,貫眼紋黑色,自眼先和枕側一直延伸到肩部,眼上方微白,中央尾羽同背,外側尾羽黑色具灰黑色次端斑,最外側2-3對尾羽具白色次端斑。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灰藍色,翅上覆羽同背。眼以下整個臉頰、頦、喉、下頸、頸側和胸均為白色,腹和兩脅棕黃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和羽端栗色。東北亞種眼下方,頸側和整個下體均白色,僅兩脅栗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濃栗色羽緣,其餘兩隻黑龍江亞種。華東亞種頸側和下體肉桂棕色或皮黃色,僅眼下、頰、頦和上喉白色其餘同東北亞種。新疆亞種和東北亞種很相似,但腹沾皮黃色而非純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上嘴灰藍色,先端黑色,下嘴基部角灰色,端部灰褐色,跗蹠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23克,♀14-21.7克;體長♂121-145毫米,♀121-148毫米;嘴峰♂14-17毫米,♀12-16毫米;翅♂76-84毫米,♀75-85毫米;尾♂40-58毫米,♀39-58毫米;跗蹠♂17-21毫米,♀17-22毫米。(黑龍江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普通鳾是廣泛的山林中的鳥類,喜居高大的喬木,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櫟樹林裡及古老的公園內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米,在300-3200米的山林間也可見到,有時也活動於村落附近的樹叢中,或在低山丘陵地帶的森林中。

生活習性

普通鳾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以及繁殖後期成家族群外,其他季節多單獨或與其他小鳥混群。性活潑,行動敏捷,能在樹幹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樹皮下的昆蟲,亦有時以螺旋形沿樹幹攀緣活動,鳴聲似“zhe-zhe”。性活潑,遇到人時並不驚慌,而是停在樹幹上,一動一動地向人張望。不停的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上,當遇驚嚇時,可以發出“der-der”的急叫聲。鳴聲多樣,優美動聽。
食物以昆蟲為主,其中包括金花蟲、天牛、金龜子、葉蜂及螟蛾等害蟲,幾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蟲,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蟲等。所食的植物種子中有紅松種子。育雛期間以昆蟲幼蟲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保加利亞、 中國、 克羅地亞、捷克的、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喬治亞、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拉克、 義大利、 日本、 哈薩克斯坦、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韓國、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 摩爾多瓦、 蒙古、黑山、摩洛哥、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聯邦、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土耳其、 烏克蘭、 英國。
遊蕩:黎巴嫩。
普通鳾分布圖普通鳾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的普通鳾常利用啄木鳥的棄洞或在樹幹上自己鑿洞,洞口背風向東南或南,除了將一些樹皮銜入洞內做為巢材外,也能銜回泥土,填補洞內凹凸之處,並且能將泥土塗在洞口附近的樹皮上及洞口,將洞口留成一圓形小孔,約為2.5厘米大小的直徑,以避免其他動物的破壞。平時膽挺大的普通鳾築巢時十分小心,先將頭探出洞口四處看看,然後飛走,回來時不直接進洞先是落在附近的枝頭上再進洞,出出進進忙個不停。巢築畢5-6天即開始產卵,日產一枚,每窩產6-8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點,斑點密布,經過13-18天的孵化,幼鳥出殼。雙親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蟲餵養幼鳥。經過22-26天育雛,幼鳥飛出。在尋找巢址、築巢、配對、產卵時,雌雄鳥總是形影不離。壽命9年。

亞種分化

普通鳾(2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Sitta europaea albifrons
Taczanowski, 1882
2
Sitta europaea amurensis
Swinhoe, 1871
3
Sitta europaea asiatica
Gould, 1837
4
Sitta europaea atlas
Lynes, 1919
5
Sitta europaea baicalensis
Taczanowski, 1882
6
Sitta europaea bedfordi
Ogilvie-Grant, 1909
7
Sitta europaea caesia
Wolf, 1810
8
Sitta europaea caucasica
Reichenow, 1901
9
Sitta europaea cisalpina
Sachtleben, 1919
10
Sitta europaea clara
Stejneger, 1887
11
Sitta europaea europaea
Linnaeus, 1758
12
Sitta europaea formosana
Buturlin, 1911
13
Sitta europaea hispaniensis
Witherby, 1913
14
Sitta europaea hondoensis
Buturlin, 1916
15
Sitta europaea levantina
Hartert, 1905
16
Sitta europaea montium
La Touche, 1899
17
Sitta europaea persica
Witherby, 1903
18
Sitta europaea roseilia
Bonaparte, 1850
19
Sitta europaea rubiginosa
Tschusi & Zarudny, 1905
20
Sitta europaea sakhalinensis
Buturlin, 1916
21
Sitta europaea seorsa
Portenko, 1955
22
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1870
23
Sitta europaea takatsukasai
Momiyama, 193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經濟效益

由於普通鳾分布廣泛,數量較多,它們對農、林業特別是林業有較多的經濟效益;由於它可以在樹幹的裂縫中覓食昆蟲,因而能消滅許多其它森林鳥類吃不到的害蟲,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種鱗翅目的幼蟲及其蛹。秋、冬以植物種子、葉片和果實為食,包括橡實、松、杉、椴、樺等,冬季有時也到居民點取食禽畜的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