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教育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教育原理》主要內容:這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它的直接使用對象是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教育科學學院或普通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類專業的本科生,包括教育學專業、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育與經濟管理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國小教育專業等。該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指導思想明確,內容結構清晰,學科定位明確,內容的相對穩定性與學術性的統一。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教育原理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頁數:574頁
  • 開本:16
  • 定價:41.60
  • 作者:柳海民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719602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教育原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柳海民吉林永吉人,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全國教育幹部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評審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榮獲吉林省優秀教師、吉林省高級專家稱號。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教育基本理論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獲國家級、省部級教育教學獎勵十餘項。2001年以來,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比較教育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38篇,《新華文摘》轉載和論點摘編3篇,出版著作5部。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教育總論
第一章 教育認識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 教育學學科的形成
一 教育學概念的創立
二 教育學學科的形成
三 教育學的多元化發展

第二節 教育學在中國的成長
一 教育學學科的設立(1900~1905年)
二 教育學著作的譯介與編著(1905~1920年)
三 西方教育學說在我國的傳播(1920~1949年)
四 教育學的“蘇化”與改造(1949~1965年)
五 教育學中國化的探索(1966年至今)

第三節 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一 教育學研究基礎的擴展
二 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三 教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
四 教育學研究內容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五 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係日益密切
六 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

第四節 教育學的價值和限度
一 教育學的價值
二 教育學的限度
思考題

第二章 教育實踐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
一 生物起源論
二 心理起源論
三 勞動起源論

第二節 教育的發展
一 原始社會的教育
二 古代社會的教育
三 現代社會的教育

第三節 新中國的教育
一 對舊教育的接管改造(1949~1956年)
二 教育事業的改革調整(1956~1966年)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1966~1976年)
四 改革開放初期的教育(1976~1990年)
五 世紀之交的教育改革(1990年以後)

第四節 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 新世紀的教育理念
二 新世紀的教育制度
三 新世紀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四 新世紀的教育國際化、民主化與多樣化
思考題

第三章 教育概說

第二編 現代教育與現代人的發展
第四章 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

第五章 教師

第六章 學生

第三編 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發展
第七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第八章 教育目的

第九章 教育制度

第十章 教育內容

第十一章 教育形態

第十二章 教育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第二章 教育實踐的歷史發展
教育自產生之日起,首先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而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史首先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發展史。列寧認為:“對於用科學眼光分析這個問題來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繫,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④因此,要科學、透徹地闡明有關教育的一系列問題,就有必要對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情況進行歷史的考察,從而對教育產生的源流脈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
關於教育起源的探討是教育學和教育史的重要課題之一。科學地解釋教育的起源,對於判定教育的本質,釐清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以及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歷史上,關於教育起源歷來存在不同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生物起源論
生物起源論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生物起源論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勒圖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等,他們都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把教育活動歸結為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的傳授活動。
法國社會學家勒圖爾諾在《動物界的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起源於一般的生物活動。他認為:“動物尤其是略為高等的動物,完全同人一樣,生來就有一種由遺傳而得到的潛在的教育,其效果見諸千個體的發展過程。”①他根據對各種動物生活的觀察,認為在動物世界裡存在著諸如母隼教幼隼、母鴨帶雛鴨等各種禽類的示範與學習,獸類中的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現象。他甚至認為:在脊椎動物中,人們已經可以確認存在著有意識的教育。②勒圖爾諾通過這些觀察堅定地得出結論:“從觀察得到的、互相有聯繫的許多事實已無可爭辯地向我證實:獸類教育和人類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樣的基礎;由人強加的人為的教育,可以動搖甚至改變動物的被稱為本能的傾向,並反覆教它們具有一些新的傾向;為取得這一結果,通常只要讓年幼動物反覆地練習並恰當地利用獎勵也就夠了。由此不難看出,人類教育的進行與動物的差別不大,在低等人種中進行的教育,與許多動物對其孩子進行的教育甚至相差無幾。”③
勒圖爾諾從生物學的觀點出發,把動物界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礎。按照他的看法,動物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而產生了把“經驗”、“技巧”等傳給小動物的行為,這種行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