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羊肚菌(學名:Morchella vulgaris (Pers.) Boud.)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真菌。菌子實體小,高可達7厘米。菌蓋近圓柱形,頂端尖,表面凹下形成許多長形凹坑,多縱向排列,淺褐色。柄長白色,有不規則的縱溝。子囊孢子橢圓形側絲無色,細長,頂端稍膨大。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江蘇、吉林、遼寧、甘肅、西藏、雲南、新疆等地。生長在丘陵地帶的路邊、溝邊的陰濕籬笆腳下,也有的生長於橋樑涵洞裡的裸露土壤上,菜園地邊和屋後陰濕坡地。
普通羊肚菌是食藥兼用的真菌。菌絲含蛋白質量為乾物量的24.3-39.5%。菌絲工業化發酵生產,可用以製造人體保健飲料和食品。該種含有19種胺基酸和豐富的維生素,還含有抑制肌癌180的有效成分。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生長習性
繁殖方法
材料
方法
- 培養基製備:改良P天A培養基: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腖2克,磷酸二氫鉀0.005克,硫酸鎂0.005克,磷酸氫二鉀0.005克,硝酸鉀1.5克,瓊脂18克。
- 改良CYM培養基:蛋白腖2克,酵母浸膏4克,葡萄糖20克,硫酸鎂0.5克,磷酸氫二鉀0.048克,磷酸二氫鉀0.5克,硝酸鉀1.5克,瓊脂18克。
- 木屑培養基:木屑5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腖3克,瓊脂18-20克,水1000毫升。
- 培養基的製作過程:將馬鈴薯去皮稱量200克,切成小薄片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1000-1200毫升),加熱煮至馬鈴薯軟而不爛,用3層紗布過濾馬鈴薯。在濾液中加入瓊脂20克,微火加熱,不斷攪拌至瓊脂融化。再次過濾雜質然後補加其它藥品和補充不足水分,趁熱將培養液分裝在試管中,培養液的量宜在試管斜放時斜面占試管的2/3。裝管時操作人員要儘量避免將培養液滴在管壁周圍,以減少雜菌的侵染。分裝好的試管要加蓋棉塞,以5-10支為1組用牛皮紙或小布袋進行包紮,豎直放入高壓鍋中進行121℃滅菌30分鐘即可。
- 母種分離、培養:子囊果表面先用75%的乙醇棉球擦-遍,然後用無菌水沖洗,無菌濾紙吸水,蓋朝下,無菌操作懸掛於廣口瓶中,經適溫培養,收集孢子後,取出子囊果。接種後的廣口瓶和培養皿均置18-20℃室內避光培養。每隔5小時觀察1次孢子和組織塊中茵絲萌發情況、污染情況和菌落大小等。待孢子萌發並形成絮狀菌絲體後,無菌操作用接種鋤挑取廣口瓶內無污染的菌絲體與少量培養基-起接種於培養皿內進行純化培養。
製備
栽培技術
- 栽培季節的選擇:普通羊肚菌屬於低溫型真菌,在栽培中避開高溫季節是仿生栽培普通羊肚菌的總原則。普通羊肚菌菌絲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8-25℃,子囊果分化溫度為4-12℃,子囊果生長最適溫度為12-16℃,根據菌絲體和子囊果生長的適宜溫度,結合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對普通羊肚菌的栽培時間進行適時調整。因此,普通羊肚菌的栽培種製作和接種宜在初夏,種植季節宜在霜降來臨之前。
- 栽培地選擇:選擇微酸性紅、黃砂壤土,前茬為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輪閒或生荒地更為理想,有一定坡度,以便排水,但坡度不宜超過15°,以免雨水沖刷。整地在頭一年的早春季節進行,深翻,燒去雜草、樹根,增加土壤磷、鉀含量。以後根據地塊情況再翻挖1-2次,充分腐熟和自然消毒。種植前1個月,結合整地,每公頃施入腐質肥30-37.5噸,待種。栽培地應選在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水質無污染的地方,同時還應具備地勢低、水電便利的條件。栽培地的設定除了場地選擇,還要兼顧防暑性能、遮光性和配套設施。普通羊肚菌雖是低溫型菌,但是發菌期所需溫度應在18-25℃,而且子囊果生長時期生命活動旺盛,因此要求栽培地的保溫性和通氣性要好。普通羊肚菌不同生育階段對空氣相對濕度的要求不同,濕度的高低可人為控制,但保濕時間的長短則和栽培地的性能相關。
- 菌種選擇:為了保證普通羊肚菌仿生栽培豐產和優質,普通羊肚菌菌種的選擇在整個生產環節中是一個關鍵的步驟。菌種的選擇要求菌種“純、正、壯、潤”。“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正”指菌種生長正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點;“壯”指菌絲髮育粗壯,生長勢好;“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無乾縮,鬆散現象。優良的普通羊肚菌菌種主要是母種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菌絲粗壯、濃密、生長旺盛、分布均勻一致,沒有其它雜菌感染,有一定的爬壁能力。而且試管內斜面培養基幹淨、無雜質,培養基斜面無萎縮現象。
- 栽培材料:腐質土,草木灰,普通矽酸鹽水泥,木屑,菌材(白楊木、西南樺、榆樹,白蠟樹),多菌靈。
- 播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