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創立時間:1905年
  • 創始人:惠特尼·達羅
  • 宗旨: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傳播學術成果
簡介,歷史,經典學科套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普林斯頓中國系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中國,普林斯頓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林毅夫,施一公,汪暉,謝宇,薛瀾,閻學通,姚期智,鄭永年,Daniel Bell 貝淡寧,朱強,劉禾,Martin Kern 柯馬丁,顏海平,

簡介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是一個與普林斯頓大學關係密切的獨立出版社。它的使命是對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傳播學術成果。1905年,出版社在Charles Scribner II$1000的資助下,由惠特尼·達羅創立,服務普林斯頓大學。它出版的第一本書,是1912年新版John Witherspoon的《道德哲學講座》。
在最初的75年裡,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多本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書籍,其中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意義»(1992)以及約翰·馮·諾伊曼與奧斯卡·摩根斯頓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1937)。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同時也展開了一系列偉大的學術出版項目,其中有伍德羅威爾遜文集、亨利·D·梭羅文集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文集。
自創社以來,共有超過5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通過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使他們的著作面世。自2001年以來,普林斯頓大學出版了15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這些學者包括Angus Deaton, Jean Tirole, Robert J. Shiller, Lars Peter Hansen, Thomas J. Sargent, Edmund S. Phelps等等,該記錄尚無其他大學或商業出版社能超越。

歷史

1905年初,伍德羅·威爾遜正擔任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一職(Woodrow Wilson,日後擔任第28任美國總統)。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校友Whitney Darrow正為大學《校友周刊》的管理事務焦頭爛額,由於印刷困難,Darrow萌生了籌建一間實力雄厚的出版社來印刷普林斯頓《校友周刊》的念頭。而此時,遠在50英里外的紐約,時任普林斯頓大學校董的出版巨頭Charles Scribner正深感商業出版機制對學術思想傳播的局限性,並開始考慮創建一家專注於出版學術內容的機構。
同年3月,Darrow帶著新澤西的春意和一封校長推薦信,赴紐約拜訪了Scribner,並描繪了建立一家服務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出版機構的方案。Scribner愉悅地接待了Darrow,並在他的詳細陳述中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學術出版機構的雛形。故事隨後的發展,水到渠成,Scribner慷慨資助,捐贈了自己在普林斯頓的私邸,還請自己家族裡有名的設計師妹夫Ernest Flagg,仿照比利時的Plantin Museum ,設計建造了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坐落在哥德式庭院的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從印刷一本本《校友周刊》開始,到如今已發展成為全世界最享有盛譽的學術出版機構。
與絕大多數美國大學出版社不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家私立非盈利學術出版機構,並不是大學的下屬部門,而是歸屬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董事會管理。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發展中,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與大學和大學的各個學術院系保持日趨緊密的聯繫:在17位現任董事會成員中,包含了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和5位編輯理事會成員(均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他們肩負著監控出版流程、執行出版決策的責任,確保所有作品均能代表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術水準。其他董事會成員除了享譽出版界與學術界,也需和普林斯頓大學有密切關聯。為發揚出版社的學術使命,普林斯頓大學捐贈基金中更是有專項基金支持出版社去發掘和出版長期學術價值大於短期商業收益的作品。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經典學科套系

普林斯頓出版的作品囊括了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各個主要基礎學術領域:從經濟、物理、數學、歷史、政治、文學、哲學,到藝術史、鳥類學、人類學、考古學,涵蓋20世紀經典學術成果和學者的智慧結晶。

自然科學

1922年,愛因斯坦將自己的心血——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原稿交付給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集結出版為《相對論的意義》一書。至此以後的近百年來,普林斯頓的編輯們總是耐心地協助科學家們寫出最頂級、最易流傳的著作,也是從出版《相對論的意義》開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就確立了只出版世界頂尖學術內容的標準。從量子力學創始人海森堡、納米技術之父費曼、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到多位費爾茲獎、阿貝爾獎等“數學界的諾貝爾”獲獎者,普林斯頓的作者們無一不體現了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成就。
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
1922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意義》,這也是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首次被集結成書出版。時至今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仍在與位於加州理工學院的“愛因斯坦論文項目”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合作,出版愛因斯坦論文全集。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ies
1941年,開始出版“普林斯頓數學年鑑”,該套系後來出版了20-21世紀最重要的數學作品,成為歷史最悠久、最受人推崇的數學學術專著套系。數學家們都以能在該套系出版作品為榮。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1999年,出版兩位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與羅傑·彭羅斯合著的《時空本性》。愛因斯坦如是說:“宇宙中最難理解之事,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本書記錄了一場有關物理與物理的哲學的偉大辯論,這也是繼愛因斯坦-玻爾之爭後20世紀物理學科領域最重要的一場辯論。

社會科學

普林斯頓的社會科學類書籍在專業學術對話與大眾讀者領域中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出版了奠基學科領域的經典學術書籍,也有備受《紐約時報》、《紐約客》、《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推崇的大眾暢銷書。除了大名鼎鼎的經濟學系列,美國最優秀的政治、歷史、哲學學者們也都以和普林斯大學出版社合作為榮。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44,出版馮·諾依曼與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這本劃時代的學術巨著標誌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是博弈論發展的奠基之作。馮·諾依曼被稱為“博弈論之父”,該書至今仍被數學及經濟學研究學者廣泛引用。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
1950年, 在一個由杜魯門總統主持的儀式中,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國會圖書館公開了“托馬斯·傑斐遜文集”。該套系收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寫的18,000多封書信,以及他收到的25,000多封書信,是一部記錄了傑斐遜私人和公共生活,以及傑斐遜所處的美國社會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作品。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
1966年,開始出版由美國頂尖歷史學家,伍德羅·威爾遜研究學者Arthur S. Link編輯的六十九卷“伍德羅·威爾遜文集”(該套繫於1993年完成),其中包含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所有重要的演講、書信、採訪以及媒體會議的記錄,是了解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歷史與社會的重要途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人文科學

由“當代小說之王”,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翻譯的普希金名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甫一出版便立刻在美國文學界掀起軒然大波,納博科夫與他的好友,文學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甚至因對此書觀點不同而友誼破裂。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人文學科出版傳統便是如此,充滿了頂級文豪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學者的不懈探索。普林斯頓不僅為頂級作家、哲學家出版了珍貴的全集——梭羅、克爾凱郭爾、柯勒律治、W. H. 奧登,更是將多元的文化融入一卷輝煌的出版史中。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1967年,在舉世聞名的“波林根系列”中出版中國經典《易經》。這部由漢學權威學者Wilhelm(衛禮賢)與Baynes翻譯的《易經》是最受英語世界讀者推崇與信任的《易經》英文譯本,至今仍然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
Nietzsche
1950,出版美國著名哲學家、翻譯家、尼采研究學者Walter Kaufmann所著的《尼采傳》。該書被稱為英語世界最權威的尼采傳記,為二戰後尼採在英語國家的聲名遠播做出無法比擬的貢獻。
Dostoevsky
1979年,出版美國學者Joseph Frank所著的里程碑式的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這部傳記被公認為近百年來最優秀的文學人物傳記,也成就了遠超一般人物傳記的歷史意義。這部2,500多頁的巨著,不僅深入記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與作品,更是對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社會與文化進行了精彩的講述。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普林斯頓中國系列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系列旨在將中國學者的作品呈現給世界讀者。該系列由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主編。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中國

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學術與思想領域持續崛起的影響力,2017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正式在北京成立中國辦公室。
為把學術思想帶給世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將致力於推進具有中國視野的學術出版項目,把中國頂級學術成果帶給世界的讀者與學者。普林斯頓在中國組建了由林毅夫、施一公、閻學通、姚期智、汪暉、貝淡寧等著名學者組成的“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並將開展PUP Book Fellowship項目來幫助中國學者與普林斯頓合作出版。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主編的Princeton Se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主編的The Princeton China Series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引以為豪的中國相關學術系列——而中國辦公室的建立將讓普林斯頓中國相關的出版物更加豐富。
伴隨中國在世界學術與思想領域持續崛起的影響力,自2015年起,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開始籌備並組建了由林毅夫、施一公、閻學通、姚期智、薛瀾、汪暉、貝淡寧、劉禾、鄭永年、謝宇、朱強、顏海平、Martin Kern這十三位領軍學者思想家組成的“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該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為PUP在中國的發展提出戰略性建議,並協助PUP把中國頂級學術成果推向世界。其中,林毅夫教授與PUP合作出版多本分析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書籍,為理解中國經濟崛起提供了理論基礎;閻學通教授與PUP合作出版的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矚目——來自17個國家的學者為其發表了40多篇書評。謝宇教授和貝淡寧教授分別主編了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引以為豪的兩個中國主題學術系列:Princeton Se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The Princeton-China Series——涵蓋了有關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提供了研究現代中國的全新視角,讓國際讀者聽到中國思想領軍人物的聲音。

普林斯頓中國學術顧問理事會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林毅夫於2008年至2012年間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在加入世界銀行之前,林毅夫於1994 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並擔任主任一職長達15年。 他榮膺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寫作出版The Quest for Prosperity(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2)等二十餘本著作。

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物學系教授。施一公1995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他加入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2003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教授。2007年,他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Warner-Lambert/Parke-Davis分子生物學教授。2008年,施一公拒絕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施一公教授因為傑出的研究成果被授予多項獎項,包括2010年度的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愛明諾夫獎等。施一公教授是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會員,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汪暉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在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和社會理論研究領域均有重要成就。2008年5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將汪暉評為全球百大知識分子之一。他曾任哈佛大學,愛丁堡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利分校等的客座教授。2013年,汪暉與著名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同獲“盧卡·帕西奧利獎”;2017年,汪暉再獲“安妮蕾絲·邁爾研究獎”,該獎為德國最高學術獎之一。2018年,被授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謝宇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Bert G. Kerstetter '66教授,普林斯頓國際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兼任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教授。謝宇曾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統計系、公共政策學院“Otis Dudley Duncan 傑出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人口學,社會學方法論和科學社會學。他在推動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

薛瀾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薛瀾199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博士學位後受聘擔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1996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與管理、科技政策與創新管理、危機管理等。曾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良師益友獎,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2018年,被授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閻學通

中國外交政策、國家安全和中美關係領域的頂尖專家。他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總編,同時是多本重要學術刊物的顧問。作為在中國享有盛譽的國際關係學者,他還擔任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並是中國商務部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另外,他也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等機構任理事。2008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將閻學通評為全球百大知識分子之一。2018年,被授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姚期智

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首席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密碼協會會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姚期智的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理論及其在密碼學和量子計算中的套用,他是研究量子計算與通訊的國際前驅,於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複雜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計算機的理論基礎。2000年,對計算理論包括偽隨機數生成、密碼學與通信複雜度的突出貢獻使姚教授榮膺圖靈獎,成為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也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

鄭永年

中國政治、國際關係與社會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他是“當代中國研究叢書”( 世界科技書局)編輯,“中國政策叢書”(Routledge)主編。他還是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的聯合主編。他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的轉型和對外關係。他曾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1995-1997)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獎。

Daniel Bell 貝淡寧

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1985年獲得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文學學士,1988年獲得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執教,曾任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哲學,社群主義,儒家文化。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China’s New Confucianism,The China Model等多種書籍。

朱強

前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管理中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大學圖書館學報》主編,中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學術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數字圖書館建設與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等。他還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副會長,大學圖書館分會主席,FAIFE委員會,IFLA,ASIS&T,CALA,ALA,美國信息科學學會等多個協會的成員。他長期從事圖書館事業現代化的建設與管理研究。

劉禾

哥倫比亞大學Wun Tsun Tam人文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90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獲獎項包括美國古根海姆(Guggenheim Fellowship)獎、 以及美國人文研究所(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年度獎等。她是PMLA雜誌諮詢委員會、英國寫作技術諮詢委員會、現代語言協會18世紀文學比較研究部執行委員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文藝理論、近現代思想史。

Martin Kern 柯馬丁

德國科隆大學漢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中國古典文學教授,《通報》主編。學術領域涵蓋先秦兩漢文學、文獻學、歷史、思想史、藝術史和宗教史,致力於早期文本的形成、接受、經典化研究,同時對中國古代及中世紀詩歌的理論、美學、闡釋實踐有濃厚興趣。其英文著作主要有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 2005)等。

顏海平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戲劇、影視、新媒體學院教授、批評理論終身教授,歸國前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戲劇電影系終身教授、戲劇電影及理論藝術學研究生部主任。主要從事現當代比較文學和比較文藝學、中國古典審美與現當代傳承、批判哲學理論與社會思想史、全球化與跨文化理論領域的研究工作。曾於1999年被CNN評為“新世紀最具跨國影響力的六位中國文化人物之一”,2006年受邀擔任全美批評與理論高等研究院教授,是迄今為止唯一受邀的中國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