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瑞

林培瑞

林培瑞(英文名:Perry Link,194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漢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

林培瑞學術涉獵廣泛,主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社會史、大眾文化、20世紀國中國的通俗小說、毛澤東時代以後的中國文學。精通中文、法文、日文。是美國漢學家中與中國社會聯繫最為密切的一位“中國通”之一。

林培瑞亦是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第一位拜師入門的洋弟子,也是當時全世界第一位可以用字正腔圓的京腔登台講相聲的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培瑞
  • 外文名:Perry Link
  • 國籍:美利堅合眾國
  • 出生日期:1944
  • 職業:美國漢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人物生平,出版著作,相聲研究,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生於紐約州,父親是紐約州立大學歷史教授。
1966年獲文學學士,1969年獲文學碩士,1976年獲哲學博士。先後師從趙如蘭(趙元任之女)、費正清兩位教授。博士論文題為:《上海傳統風格的通俗小說(1910~1930)》(TraditionalstylepopularfictioninShanghai,1910~1930)。
1972年,在有著“桌球外交”之稱的中國桌球代表團訪美時,林擔任中文翻譯。
1973年起,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研究講師、研究系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1970年代末,重返中國並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結識劉賓雁等作家。
1988年秋至1989年中,林培瑞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國辦事處主任,曾親身經歷方勵之避難美國大使館等事件。
右圖攝於2006年10月18日,普林斯頓大學,圖中人物分別為
林培瑞
Chris Floudas(化學工程)、Dan Osherson(心理學)、Norren Goldman(伍德羅威爾遜學院)、林培瑞(東亞研究)、DavidBellos(法意比較文學)、Valerie Haylo(物理學)
2010年4月25日,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美麗校園裡,趁林培瑞前來參加世界漢語教學年會的機會,南都周刊記者石扉客專訪了這位年逾六旬卻依然精神矍鑠的“中國通”。 同年5月24日,南都周刊刊登《林培瑞:我對中國的年輕人感到失望,除了韓寒》一文。

出版著作

1981,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鴛鴦蝴蝶派:20世紀國中國城市的通俗小說) (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1983,People Or Monsters?:And Other Stories And Reportage From China After Mao/ 劉賓雁 ;Edited(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1983,Stubborn Weeds: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edited(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1984,Roses And Thorns:The Second Blooming Of The Hundred Flowers In Chinese Fiction,1979-80(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1989,Unofficial China:Popular Culture And Though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edited(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2,Evening Chats In Beijing:Probing China's Predicament(《北京夜話》)(New York:Norton)
1997,Oh,China!:Elementary Reader Of Modern Chinese For Advanced Beginners/with Chih-PʻingChou(Zhou,Zhiping) (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99,《半洋隨筆》(台北三民書局
2000,The Uses Of Literature:Life In The Socialist Chinese Literary System/Link,E.Perry (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001,The Tiananmen Papers/compiled By Zhang Liang;Edited with Andrew J.Nathan(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2,Popular China:Unofficial CultureIn A Globalizing Society/edited with Richard P.Madse(Lanham,Md.:Rowman&Little field Publishers)
2006,Two Kinds Of Truth:Stories And Reportage From China/劉賓雁;Edited(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9,The scholar's mind : essays in honor of Frederick W. Mote / edited by Perry Link(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2,No enemies, no hatred: selected essays and poems / Liu Xiaobo ; edited by Perry Link, Tienchi Martin-Liao, and Liu Xia ; with a foreword by Va\0301clav Havel
2013,An anatomy of Chinese : rhythm, metaphor, politics(馬塞諸塞州劍橋市 : 哈佛大學出版社

相聲研究

林培瑞多年來從事我國相聲的研究。也是“文革”後較早到天津訪問曲藝界的外國學者之一。他早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師從天津籍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女兒趙如蘭教授,趙如蘭對包括曲藝在內的我國民間音樂及文學等極有興趣,對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此時並不專門喜好相聲,他最早“聽”到相聲是1973年在香港的一位中國朋友家中,談起他熱愛中國的曲藝時,那位朋友家中正好有侯寶林先生的兩張唱片《戲劇雜談》和《戲劇與方言》,他聽後很入迷,從此愛上了相聲。先後收集許多唱片,對其進行研究。他最早“看”相聲是在1979年那次到北京,剛下飛機看到《北京日報》上登有演出“相聲晚會”的訊息,他不顧旅途疲勞便趕到現場,看後使他認識到過去只“聽”相聲的不足。他認為:“"相"與"聲"確實都是很重要,這門藝術有兩個方面,要很緊湊地配合。”使他對相聲有了全面的了解。當年他拜會了侯寶林先生,並進行了長談。轉年在英文版《中國文學》2月號,發表他的論文《論侯寶林》。在該文中說:
幼年學過京劇的侯寶林,看出來在相聲中更大地發揮“唱”的作用的潛在可能性,既然我們要“唱”,他解釋說:為什麼不唱出個京劇的水平來,給觀眾欣賞幽默的同時也享受到唱腔的美呢?當1942年他對此初試成功時,有些前輩們不以為然。觀眾卻衷心接受這一革新。志趣相同的藝人也學他的路子。這一點,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分歧,使相聲在40年代期間,已產生了兩個學派,“正統派”和“革新派”。
按照他的分析,侯寶林先生當然屬於是“革新派”,對新中國成立後的情況他又說:
作為“改革小組”的積極成員,侯寶林發現並帶頭提倡一種“含蓄”的相聲藝術寧失之文雅,勿失之粗魯;尤為重要的是,要讓觀眾經常能夠自己去領略喜劇的高潮,而不要使他們感到你把話都說到頭了,不惜放棄了所有粗淺的逗笑手法,從各方面去搜尋或發展新的、更高級的素材,不僅保持了甚而更提高了優秀相聲段子裡的幽默成分。(以上均見《天津演唱》1980年6期)
林培瑞教授對天津的相聲演員也比較熟知,聽過許多人的唱片和錄音,他久盼訪問天津,與這些相聲名家見面。終於在1980年夏天專程來津,與天津相聲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在天津民眾藝術館舉辦的座談會上,還與孟祥光合說了他創作的相聲《學話》,表現了他學漢語的體會。而且“包袱”安排得十分妥當,表現了他對相聲技巧掌握的純熟。尤其是在表演中他學北京的老人說老北京話時,對其中的兒化音學得惟妙惟肖,贏得與會者的熱烈掌聲。他對天津的這次聚會一直難忘,至年底在上海《文匯報》發表了《相聲抓住了我》的一文中,還談到在天津交識的這些相聲界朋友,一一點了每個人的名字。在該文中還說:
有一看法認為,相聲是諷刺藝術,而諷刺的本質免不了要指出問題來,因此,相聲基本上是消極的,不算十分健康。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任何人,任何社會都會有問題、困難,這是免不了的,關鍵是怎樣對待。如果繃著臉發愁,整天很沮喪,會解決問題嗎?我認為笑的作用是積極的。(見《文匯報》1980年12月27日) 表明他對相聲的看法,與我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對相聲研究的其它成果,後來也在“北美中國說唱藝術研究會”的年會上宣讀,起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作用。

人物評價

“他既是海外漢語教學的領軍人物,也是西方漢學界與中國作家以及中國社會關係最密切的一位學者,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所有風波跌宕、命運興衰緊緊相連。”——學者蘇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