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克利特語

普拉克利特語

普拉克利特語,(巴Prākrit),中期印度的俗語,分為古、中、今三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拉克利特語
  • 外文名:Prākrit
  • 種類:中期印度的俗語
  • 階段:三個
中期印度雅利安語的總稱。是相對於標準梵語的各地俗語。亦即中期印度標準梵語之外的所有雅利安民眾的方言。然此系就廣義而言,若依狹義的尺度,則普拉克利特語具有三義,(1)指 mahārāṣṭrī,(2)指其他梵文戲曲所用一切俗語的總稱,(3)指耆那教文獻等所使用的俗語。今之所述,系指廣義的普拉克利特語。依其成立年代,可分成古層、中層、新層三階段,茲分述如下︰
(1)古層︰成立於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後二、三世紀,屬於此層者有四,即︰
{1}印度各地刻文上所發現的語言︰以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法敕的用語為首,包含至西元二世紀為止的刻文上的語言。此中以三十餘種殘存於印度各地的阿育王法敕最為有名,而且數量最多,但其用語隨地區之不同而略有差異。
{2}佛教文獻所使用的語言︰最有名的是巴利語。從現存文獻的質與量來說,巴利語是全部普拉克利特語中最重要的一種。弘通傳播於印度各地的十八部或二十部部派佛教,以及發展於其後的大乘佛教,均使用接近各地區方言的普拉克利特語傳承聖典,但惟有屬於上座部的巴利佛典完全流傳下來。
{3}古耆那教經典中的語言︰耆那教文獻的用語,有半摩揭陀語(Ardha-Māgadhī)、Jain-Mahārāṣṭrī語、Jaina-Śaurasenī語等。此中,只有半摩揭陀語屬於古層普拉克利特語。又,惟有耆那教白衣派(Śvetambara)的根本聖典,以此種語言書寫而成。
{4}初期戲劇作品中的用語︰如中亞發現的馬鳴(Aśvaghoṣa)所作戲曲斷片,其用語有古摩揭陀語、半摩揭陀語、古Śaurasenī語等。
(2)中層︰成立於二、三世紀至七、八世紀。存在於迦梨陀沙(Kālidāsa)等人的梵文戲曲及其他梵文作品,包括︰
{1}Mahārāṣṭrī語︰系自流行於西南印度Mahārāṣṭra地方(後稱Marātha,即今Pūna、孟買及其東北部一帶)的方言發展而來。印度文學中的抒情詩與戀愛詩、印度戲曲中的抒情詩等均用此種語言書寫。
{2}Śaura-senī語︰系中印度西北部Śaura-senī地方所流行的語言發展出來的文章語。在梵文戲曲中,此種語言為有教養的貴婦人的用語。
{3}摩揭陀語(Māgadhī)︰系自流行於恆河流域一帶的古摩揭陀語發展而來。在梵文戲曲中,此語為一般民眾的用語。又,此語的特徵在於︰不論古層、中層,均無r而只有l,以及陽性、中性的a語基單數主格,而以-e結束。
{4}魔鬼(Paiśācī)語︰系自Paiśācī種族的用語發展而來。又稱鬼神語(Bhūta-bhāsa,Bhūta-bhāṣita、Bhautika)。Paiśācī族乃西元前六世紀居住於阿富汗至西北印度地方的雅利安族之一,由於該地為伊朗與印度的接界,故所用語Paiśācī語即由伊朗語與印度雅利語混合而成。此語使用於西南印度諸地區,範圍廣闊,種類有十餘種,但以之為文者甚少,僅見於十二世紀金月(Hemacandra)《普拉克利特語文法》所引的數則偈語。在梵文戲曲中,此語為最下層民眾的語言。
(3)新層︰成立於七、八世紀至十一世紀。總稱為Apabhraṃśa。‘Apabhraṃśa’一詞字源為‘apa-bhraṃś’(離開),意指‘遠離純粹梵語’的語言。據傳Apabhraṃśa語將近三百種,也有分為十七種乃至三種者。其中,在文學上最重要的有三種,即印度西部古加拉特地區的Nagara-Ap.、印度河下流辛得地方的Vracada-Ap.,以及旁遮普南部地區的Upa-nāgara-Ap.等。又,耆那教文獻中,有許多是以Apabhraṃśa語撰寫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