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咒道教音樂

普庵咒道教音樂,流傳於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的傳統音樂,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庵咒道教音樂
  • 申報地區:宜春市袁州區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5-Ⅱ-5
歷史淵源,主要特徵,重要價值,

歷史淵源

普庵禪師(公元1115—1169)以梵文譯為漢字作咒,世人稱之為《普庵咒》或《釋談章》。與眾多讚唄、偈頌、佛曲所不同的是,《普庵咒》 唱誦的是咒語, 主要作為寺廟中早、晚課修持和溯望儀式念唱的內容之一。慈化寺院唱誦《普庵咒》長期受江西民間音樂影響,顯示出本地音樂風格,逐步為古琴派“江西譜”參改而用。明代古琴譜《三教同聲》也是採用了當時寺院中流行的誦諷曲調,載錄琴曲《普庵咒》。在近四百年的傳習過程中,由歷代琴人或加工,或縮減,或變奏,因而演變成今日三種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辭咒誦唱的二十一段《釋談章》,可配以辭咒誦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純器樂化的琴曲《普庵咒》。

主要特徵

佛教音樂《普庵咒》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特徵,但都具有音韻暢達、節奏自然的音樂特質。在大部分僧人心裡,《普庵咒》具有“蕩滌邪穢、安心懷護”的作用,因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得以一代代綿延傳承,發展升華,經久不衰。
《普庵咒》節奏平穩,使用了較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曲式上不同於一般琴曲,有些類似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除首段的引起之外,每段的後半段都出現了完全相同的曲調,聽起來迴環反覆連綿不絕。
《普庵咒》有佛教音樂所特有的宗教氣氛,古雅、清淨、莊嚴、肅穆,曲調優美且深沉,能使人沉浸於光明祥瑞、清淨安寧、莊嚴肅穆的情感之中,收攝浮躁渙散的心神,從而引發出潛移默化的宗教體驗。

重要價值

歷史價值:《普庵咒》從南宋的慈化寺院吟誦曲調發展為歷代文人琴曲,在普禪師祖庭及至海內外寺院、民間藝人中廣泛流傳,歷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衰。如今,宜春民間廣泛學習琴曲《普庵咒》,成為當地一大文化特色。
藝術價值:《普庵咒》全曲構成一個自然的旋律,猶如天籟與地籟的悠揚肅穆,令人自然進入清淨空靈的境界,並能與普庵禪師有求必應的菩薩精神感應道交。它用極為單純的曲調及手法,表達出一種寧靜而又暢達的直通心靈的宗教情感追求。
社會價值:1、《普庵咒》音樂是十分“靈驗的音聲”,具有驅鬼、驅邪和安神、悅神的功效。因此,在“淨街”儀式、“淨宅”儀式、喪葬儀式和“祭神”儀式中一定要演奏這首樂曲。2、《普庵咒》音樂流傳的時間十分久遠,流傳的地域非常廣泛。《普庵咒》及其變體以及同名異曲以多種音樂形式被廣泛運用,在全國多個省份及中國台灣地區、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