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河南省開封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相國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是著名的漢傳佛教十大名剎之一。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大相國寺梵樂起源於唐宋時期,其中融匯了宮廷音樂、寺廟音樂、民間音樂的精華部分。北宋時期,形成了以開封大相國寺為中心的中州佛教音樂體系,影響輻射及於整箇中原地區。

2008年6月7日,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1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河南省開封市
  • 遺產編號:Ⅱ-138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大相國寺梵樂分布在開封市所轄五縣及民權白雲寺等地。河南省開封市大相國寺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 555 年),距今已有 1450 多年的歷史,初名“建國寺”,自唐睿宗時賜名“大相國寺”,至北宋達於鼎盛。寺院占地 540 畝,集佛事、巡幸、祈報、商貿、遊樂、演藝於一身,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大相國寺的佛教音樂在唐宋時期創建並逐步興盛起來。唐代開封名汴州,相國寺為汴州最大的寺院,規模宏偉壯麗。畫聖吳道子的壁畫和楊惠之塑像,說明寺院已有音樂活動開始為佛事和信眾演奏。宋梅堯臣《苑陵記》載“和原甫同鄰幾過相國寺淨土院,因觀楊惠之塑像吳道子畫,聽越僧琴閩僧寫宋賈二公真……二僧感識別,請以已藝陳。或彈中散曲,或出丞相真……”這是對相國寺僧人彈奏古琴的歷史記述。五代時期,開封為后梁、後晉、後漢、後周的都城,當時宮廷的“許多禮節儀式,例在相國寺舉行,已開宋代崇奉相國寺的先聲。”(《相國寺考》,熊伯履編著)寺內僧人的佛樂演奏自然也列人整個儀式之中。到了北宋,經常有朝廷或開封府組織佛事及音樂歌舞活動在寺中舉行。大相國寺的佛樂也在這時承繼印度佛教音樂“梵唄”形成並發展起來。《十頌律》中說明“唄”有五種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可見,佛樂對僧人做佛事、誦經,和身體、語言、聲氣的修煉皆有幫助,也是作為功課來習練的。其目的是收攝、專注人的情致和心意,達到清心寡欲和明心見性的境界。
宋代是中原佛教昌盛的時代,也是佛教樂高度發展的時期。“從相國寺所繪壁畫《越僧鼓琴圖》《眾工奏樂圖》及沈括的評論,說明了當時在寺院中對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重視和演奏技藝的高超。相國寺內專建了演奏七弦琴音樂的雅座——維摩院;寺外又常設'下里巴人'欣賞音樂的演奏廣場--樂棚。”(《中州佛教音樂研究》,尼樹仁著)相國寺的梵樂演奏也和民間音樂演奏相互借鑑與融合,成為宋代都市音樂文化的重要特色。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有皇帝率宰執大臣和後宮嬪妃去相國寺拜佛、齋戒等活動,其間安排有宮廷樂隊,舞隊的樂舞表演,這些演出活動都要有寺內樂僧的配合、參與。開封現存的宋代佛塔之一的繁(音:婆)塔,塔面鑲嵌有 6000 多塊佛像磚雕,其中就有樂僧演奏生動的畫面,可見宋代京城佛樂的繁盛圖景之一端。
金元時期,開封遭遇兵燹,經濟文化一度衰微,但大相國寺仍有“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雲中”的佛事活動,百姓遊樂,佛樂演奏,萬姓交易的場景展現。明代由於朝廷的推崇,佛教重新輝煌,重修相國寺碑記》(明劉昌著)記述:“余因憶此寺全盛時,燈燭之焰上達雲霄。鐘梵之音,遠聞數里。"到了清代,大相國寺常駐僧人仍有 300 多位,最隆重的佛事活動是一年一度的受戒盛典和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不僅寺內僧人的佛事不斷,開封巡撫也率官員隨從人寺燒香禮佛。善男信女,紳士富豪,五行八作,萬頭攢動。屆時,已有專業樂僧進行佛樂演奏。中華民國期間,相國寺改為中山市場,人員遣散,樂譜散失,佛教音樂也受重創。但樂僧釋按倫、釋安修雖被遣散,不忘使命,千方百計保存了《大相國寺樂譜》譜本,後又經多人之手,留存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大相國寺名為寺院,有寺無僧,亦無香客煙火、法器佛樂,但仍然原生態保留著民眾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演出活動。1992年3月,大相國寺經過協商和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重歸佛門,各項佛事活動也相繼得到恢復。2002年7月,重建了“大相國寺佛樂團”,實現了心廣法師弘揚佛教歷史文化傳統的宏願。為此,專門培養了22 名專職樂僧,至今已編排《白馬馱經》《相國霜鐘》《寶鼎贊》《菩提樹》等40 余個佛樂節目。2004年9月以來,先後赴貴州省和澳門特區演出,開始了向海內外傳播佛教文化,擴大大相國寺社會知名度的文化之旅。

基本特徵

大相國寺梵樂使用的器具主要有大磬、引磬(又名二磬)、木魚、鐺、鉿、雲鑼、大鼓、手鼓、笛、籌、管子、長簫、嗩吶、篳篥、大號、鐘、編磬、篪、箜篌、方響、塤等。
大相國寺梵樂表演性強,既有氣勢恢弘的曲目,也有典雅清新的曲目;既能在佛堂演出,也可在大舞台、大廣場演出。演唱、演奏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包括梵樂(偈、贊、詩詞、勸世)、宮廷音樂、古曲、民間歌曲、道教音樂、戲曲音樂等。不僅有聲樂、彈撥樂、弦樂、打擊樂,並且還保留著傳統稀有的樂器,如籌、篪、箜篌、振金鐸、方響、塤等。
大相國寺梵樂具有佛教音樂平和、穩重、和諧、參悟的特徵,從佛事大典到個人祈禱均可適用。《大相國寺佛樂》中的“偈”與“贊”均以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語言為內容,對佛教的核心內容有很深的表現。梵樂中 1/3 的樂曲運用了古代旋宮轉調的方法,其四字調、青六調、大六調、上字調、風字調與宋代七弦琴定弦五調的慢宮調、慢角詞、正調、蕤賓調、清商調完全相同。

代表作品

大相國寺梵樂樂譜傳承下來的有《大相國寺音樂手抄秘訣譜》五本,南方寺院音樂曲譜一本。其中樂曲分為器樂和聲樂兩大類。聲樂中包括偈贊、宜揚倫理道德、歌頌帝王將相、歌頌歷史人物和詞牌,其中,偈、贊是歌頌佛經、讚美佛菩薩的歌曲;倫理道德大多唱二十四孝;詞牌類多由歷史文人填詞,如《涼州詞》等,也有高僧填寫的各類內容的牌子曲。器樂中佛曲的數量最多,如【爐香贊】【戒定真香】【寶鼎贊】【唵捺謨】【唵嘛呢】【唵阿穆】【中華萬歲】【贊禮西方】【稽首皈依雄】【嘆骷髏】【白馬馱經】【小三寶】【感佛恩】等;次為民間器樂曲,如【八板】【油葫蘆】【太平年】【肚疼歌】【大鋸缸】【剪剪花】【疊落金錢】【二八羅戲要小孩】【小桃紅】【普庵咒】【繞佛閣】【採茶歌】【掛金索】【駐雲飛】【扮妝檯】【鎖南枝】【涼州詞】【望江南】【打棗】【江河水】【千秋歲】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大相國寺梵樂是中國佛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大相國寺梵樂樂譜遺散,後繼無人,急需投入力量進行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釋隆江,男,1926年8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保護措施

現已挖掘、整理的作品有《爐香贊》《贊禮西方》《白馬馱經》《小三寶》《大三寶》《戒定真香》《感佛恩》《寶鼎贊》《相國霜鐘》《大彌陀贊》《普庵咒》《牧羊曲》《菩提樹》等 40 余首。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開封大相國寺獲得“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12月30日,河南開封千年皇家古剎形象郵票《大相國寺梵樂》在大相國寺首發,這也是大相國寺梵樂首次登上“國家名片”郵票。
2016年2月10日至29日,大相國寺梵樂在份赴德國五城巡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