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瀟湘夜雨

《普天樂·瀟湘夜雨》是元代文人鮮于必仁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用文字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這幅名畫的內容,體現了作者潛文用字的深厚功力,同時還流露出了作者客居異鄉的旅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普天樂·瀟湘夜雨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鮮于必仁
  • 宮調中呂
  • 曲牌普天樂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呂〕普天樂·瀟湘夜雨
白苹洲,黃蘆岸。
密雲堆冷,亂雨飛寒。
漁人罷釣歸,客子推篷看。
濁浪排空孤燈燦,想黿鼉②出沒其間。
魂消悶顏,愁舒倦眼,何處家山。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瀟湘夜雨:北宋畫家宋迪所作組畫《瀟湘八景》之一。瀟湘,二水名,主要流經湖南境,瀟水為湘水的支流。但“瀟湘”亦可作清湘解,《水經注》:“瀟者,水清深也。”
②黿鼉(yuán tuó):兩種大型水生動物。黿,大鱉。鼉,揚子鱷。

作品譯文

水中的小洲遍生著白苹,發黃的蘆葦排遮著堤岸。
濃密的烏雲化作了亂雨,送來一陣陣寒意凜然。
江上的漁人停止了垂釣匆匆回家,舟中的旅客推開篷窗眺看。
但見混濁的江浪翻向空中,遠方只有一盞燈火引人注目地閃耀。
江水澎湃,料想是黿鼉一類的龐然大物在出沒浮沉,推波助瀾。
已是憂悶難釋,容顏黯淡,更叫人魂飛魄散。
愁煩中睜大了疲倦的雙眼,在夜雨里尋辨:何處是家鄉的河山?

作品鑑賞

生活中見過無數的葵花不足為奇,但梵·高的《向日葵》名畫卻能使觀眾流連忘返,這是因為藝術提煉了生活的美,並調集人們審美情感的緣故。畫家將這種美感凝固在畫中,詩人又以其審美情感繼續予以提煉,所以古代的詩歌作品多有題畫的取材。這首《瀟湘夜雨》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作者並不以真實的畫卷為粉本,而純憑自己的想像構思出命題的畫面。
首四句寫景,從地面直到天空,自然是為了構築一片“瀟湘”的空間。這裡寫到了水中的洲,水邊的岸,白苹黃蘆,獨獨沒有提及瀟湘本身的水面,但從“密雲堆冷,亂雨飛寒”來看,可知這段廣闊的畫域是被題目中的雨所占據和替代了。“冷”、“寒”同義,但作者分用了“堆”、“飛”的鍊字,就不使人覺得合掌,相反,烘染出了瀟湘雨景的一派慘冷的氣氛,而這正是作者著意的目標。至此,題面的“夜”字尚未能顯示,作者並不直接寫夜色如何如何,而是巧妙地插入了人物活動來予以暗示。一是“漁人罷釣歸”,出沒風雨的漁民結束了營生而趕回家中,顯然是因為時間上的原因。一是“客子推篷看”,點明“客子”,且在船艙之中,推篷自然不是為了觀賞風景,而是在雨夜中擔心前程的合乎情理的舉動。這一“看”,為作者鋪陳夜景留出了從容的餘地,而客子的視野中,也確實出現了“濁浪排空孤燈燦”的險惡場面。“濁浪排空”,是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名句,其上下文為:“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誠為瀟湘洞庭的典型場景。而“孤燈燦”,則是江上“罷釣歸”漁人中的落伍者。這三字的出現,不僅直扣“夜”字,且以排空巨浪與扁舟孤燈形成情勢懸殊的對照,而使“客子”乃至讀者怦然心動,共同產生“想黿鼉出沒其間”的憂慮。這兩句描寫夜景,而又摻和著“雨”的影響,使前時的慘冷氣氛更為濃烈。在客子心目中,天涯淪落,固然易於引起對江上孤舟命運的關心和同情;但“孤燈”一旦衝出了濁浪和黿鼉的包圍,即可安返家中,而自己呢。——這樣,結末三句隨之生髮的感想,尤其是“何處家山”的一問,就具有特別撼動人心的力量。
《瀟湘八景》原畫南宋時曾陳列於長沙八景亭中,元人恐怕並未見過,所以各自發揮的構思都不相同。再例示一首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夜雨》:“瀟湘夜,雨未歇,響蕭蕭滿川紅葉。細聽來那些兒情最切?小如螢一燈茅舍。”馬作也為人稱道,但比起該曲來在氣氛和氣魄上都未免有些遜色。在題畫的內容中加入人物活動的身影與思想感情,又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增擴畫面的環境氣氛與審美內涵,這正是該曲的精彩所在。如果真有哪一幅畫作能完美表現出這支散曲的意境和效果,是能同梵·高的名畫一樣永垂後世的。

作者簡介

鮮于必仁,字去矜,號苦齋。漁陽郡(今北京市密雲、平谷縣以及河北薊縣一帶)人。太常寺典簿鮮于樞(1256~1301)之子,以樂府擅長。必仁與海鹽楊梓二子楊國材、楊少中交好;楊家上上下下無不善南北歌調,以能歌名於浙右,創“海鹽腔”。鮮于磬仁受楊家一定影響,較重音律。《全元散曲》收其小令29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