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兩卷本)》是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普列漢諾夫。
基本介紹
- 作者:普列漢諾夫
- 譯者:曹保華譯
- 頁數:1051
- 定價:3.95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3年10月
- 裝幀:平
- 統一書號:2001-242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普列漢諾夫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產生過巨大影響,但是現在被我們遺忘了,這是蘇聯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動和我們盲目追隨的結果。回顧歷史,普列漢諾夫藝術社會學的思想體系,包括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觀點,從認識論走向階級論的理論思路,對現代西方藝術全盤否定的簡單化態度等,無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美學和文藝理論,並構成了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文藝的主流敘述。普列漢諾夫文藝思想體系本身的矛盾與張力,依然是我們繼續發展的理論生長點。
——摘錄於網際網路
作者介紹
瓦·彼·普列漢諾夫(1856~1918),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著名活動家,俄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早期參加民粹主義運動,19世紀80年代轉入馬克思主義陣營,寫作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依據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民粹派跳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跳過民主革命,藉助村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企圖。他的著作在俄國培養了整整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建者之一,1905年革命失敗後,他堅定地捍衛黨,反對取消主義和哲學上的修正主義,和列寧一道建立護黨聯盟。俄國二月革命後結束了幾十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國,進入了其生涯事最有爭議的的階段。根據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俄國國情的認識,普列漢諾夫堅持自己的一貫立場,反對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認為應當繼續深入和完成民主革命,他認為,遠非任何時候都能由一種生產方式轉變為另一種更高的生產方式,在一國的生產方式還能促進該國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阻礙它的發展的時候,它決不會退出該國的歷史舞台。沒有根據斷言,俄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俄國不僅吃存在著資本主義的苦頭,而且也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發達的苦頭。爭取政治自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條件之一。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之後,普列漢諾 夫重申恩格斯的觀點:工人階級最大的歷史災難莫過於還沒有準備好就奪取政權。把這樣的政權強加給它,就意味著把它推上最大的歷史災難的道路,這樣的災難也會是整個俄國的最大災難。十月革命的勝利似乎證明了普列漢夫主張的失敗,但蘇聯後來的歷史,特別是史達林的所作所為,又確實證明了普列漢諾夫的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