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來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海拔:1466.7米
- 平均氣溫:16.7℃
- 降水量:900毫米
自然資源,人口衛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礎設施,農村經濟,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5畝(其中:田0畝,地1015畝),人均耕地1.8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9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5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189畝,其他面積40畝。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1戶,共鄉村人口539人,其中男性299人,女性240人。其中農業人口539人,勞動力32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6人,苗族4人。到2006年底,全村五保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16.53%。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1.9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該村目前沒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回龍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吉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3公里,距離中學22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3人,其中小學生98人,中學生20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吉利鎮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開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明清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蹟分布於境內昆水公路沿線,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五尺道遺蹟、吉利漢墓、黃荊壩蠻墳、靖國軍殉難地、吉利鋪老街及小關溪襯腰岩等。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計畫生育,扶貧工作,黨的建設。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0份,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880元(人均5.34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有固定資產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到鎮道路為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1.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0輛,機車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1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35.76%;畜牧業收入22.5萬元,占總收入的26.8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5頭,肉牛1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21%。農民人均純收入933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4人,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45人。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8人,女黨員0人。該村設有團支部0個(設在本村或是設在村委會),團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支柱產業脆弱,水利化程度低,道路交通落後,路面狀況差,教育設施不足,民眾素質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近抓養殖打基礎,遠抓林果強後勁,短抓務工促增收,常抓教育提素質,電礦結合促發展,綜合治理保平安.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933元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