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發性共濟失調
- 別名:間歇性共濟失調
晚發性共濟失調,陣發性共濟失調(EA),或稱間歇性共濟失調,是一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有明顯遺傳異質性和表型異質性。近年來由於對離子通道病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幾種陣發性共濟失調與離子通道基因突變有關。遺傳性離子通道病可累及...
特發性晚髮型小腦性共濟失調(ILOC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散發的、發病較晚的小腦性共濟失調。有部分病例似有新的顯性突變,但其比例大小不清楚。Harding(1984)估計患者後代患相似疾病的風險為5%~10%。【分類】Harding定義這種疾病時,...
國內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將Friedreich共濟失調缺陷基因定位於9q13~q21,將OPCA遺傳基因定位於6p24~p23之間。同時發現與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復功能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病理方面,其...
起病於1~4歲,突然出現嚴重驚厥。常呈肌陣攣性或無動作發作。運動和智力發育落後、視力減退、肌張力減低、共濟失調、視網膜萎縮、黃斑變性、視神經萎縮而漸致全盲。常有腦小畸形。出現手足徐動、癱瘓、握持反射和頸肢反射已屬晚期。檢...
(3)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T、B細胞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異常。可有淋巴細胞減少。T細胞計數降低或正常。對PHA或ConA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低反應或正常。遲發性變態反應皮膚試驗陰性。40%患者血清缺乏IgA,也有IgG4、IgG2和IgA2缺乏或IgE...
發病比嬰兒型家族性黑蒙性痴呆(Tay-sachs)晚數年,是由Bielschowsky於1914年首先報導。本徵兩性均可罹患。症狀和體徵大致同Tay-sachs綜合徵,不同處是發病比它晚,常於3~6歲開始發病、且進展緩慢,呈進行性痴呆和運動性共濟失調,手足...
(3)少年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Ⅲ型):發病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濟失調和進行性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始於2~6歲,語言喪失,進行性強直狀態,手和四肢呈徐動姿勢,並有細小痙攣發生,並未發現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細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