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發性小腦皮質萎縮症,病症名,這種疾病有可能是因為染色體上核苷酸CAG異常大量重複,且由於CAG重複序列多存在於表現序列(exon)上,因此在其基因表現的蛋白質中便存在長鏈的麩胺酸(Glutamine),此種異狀的蛋白質會導致細胞衰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發性小腦皮質萎縮症
- 病因:染色體上核苷酸CAG異常大量重複
- 發病年齡:20
- 病類型:染色體異常
西醫病因病理,中醫病因病理,病徵,治療及預後,診斷,遺傳,罹病名人,
西醫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但大多有家族遺傳傾向,20歲以前起病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20歲以後起病者則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國內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將Friedreich共濟失調缺陷基因定位於9q13~q21,將OPCA遺傳基因定位於6p24~p23之間。同時發現與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復功能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病理方面,其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神經細胞的萎縮、變性,髓鞘的脫失,膠質細胞輕度增生,從而出現小腦半球及蚓部、小腦中下腳廣泛變性,浦肯野細胞消失;脊髓後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經細胞萎縮或消失,繼發膠質細胞增生,後根與脊神經節變性、髓鞘脫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為明顯。亦可見到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橋腦基底核等腦幹部分核團的變性。
這種疾病有可能是因為染色體上核苷酸CAG異常大量重複,且由於CAG重複序列多存在於表現序列(exon)上,因此在其基因表現的蛋白質中便存在長鏈的麩胺酸(Glutamine),此種異狀的蛋白質會導致細胞衰亡。依CAG重複所位的染色體又可細分為不同型的小腦萎縮症。SCA3占在台灣人中所有顯性脊髓小腦萎縮症的45%
在台灣主要針對小腦萎縮症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第六型、第七型和DEPLA型,利用PCR的分子生物技術進行作篩檢。(以下數據為華人族群的統計數據)
SCA1:第6對染色體6p23,正常人CAG重複6-36,患者39-83
SCA2:第12對染色體(12q24.1);正常人CAG重複16-30,患者34-49
SCA3(MJD):第14對染色體14q21;正常人CAG重複13-44,患者63-85
SCA6:第19對染色體19p13.1-13.2,正常人CAG重複4-16,患者21-27
SCA7:第3對染色體3p21.1-p12,正常人CAG重複7-35,患者37-130
DRPLA:第12對染色體(12p13),正常人CAG重複6-35,患者49-88
如家族中有這類病史,家族成員懷孕時,應做胎兒絨毛(12-16周)或羊水(16周以上)檢查,可分析SCA基因之CAG重複次數。
中醫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組證候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此外,本病與肝、脾二髒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故見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餘瀝不盡,脈虛沉遲。亦可見陰虛火旺,虛陽外越之候。《內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雖然本組證候殃及肝、脾、腎諸髒,但以腎虛為其根本。腎元虛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強無權,伎巧不出,故而動作笨拙,步履蹣跚;腎虛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約亢陽,陰虧於下,陽浮於上,虛風內生,而致肢體顫振,軀體搖晃;腦失所養,故思維遲鈍,表情呆板,智慧型低下,精神委靡。
病徵
一連串的遺傳病病徵,以漸進性的步伐不協調為主,伴隨手部動作、言語、眼部活動等失調。小腦通常會萎縮。這類患者發病後,行走的動作搖搖晃晃,有如企鵝,因此被稱為企鵝家族。
與其他運動失調症一樣,本症亦是因為無法精細協調肌肉運動,而導致身體運動困難和其他連帶症狀。
本症可分為幾類,每類的症狀略有不同,各病患之間亦有不同。一般而言,患者的心智慧型力不受影響,但身體漸失控制。
運動失調的症狀(小腦失調障礙)
步行障礙:步行時出現搖晃。到後期會變成步行困難。
四肢失調:四肢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活動。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寫的字會變得混亂。
語言障礙:說話時發音變得不清楚。聲音的韻律和大小變得混亂,說話的意思變得不明了。
眼球振動:在身體姿態及視線方向不變的情況下,眼球出現輕微搖曳。
姿勢反射失調:不能很好地保持姿勢,身體會左右傾斜。
※上述是由於小腦的神經細胞被破壞而發生的症狀。
運動失調的症狀(脊髓機能障礙)
顫動:不受自己本身意識控制,雙手出現不隨意的震動。
筋固縮:筋肌及關節出現僵硬現象。
巴賓斯反射(BabinskiReflex):雙足的大拇指出現向腳背方向彎曲現象。
※上述是由於脊髓的神經細胞被破壞而發生的症狀。
自律神經的症狀(自律神經障礙)
起立性低血壓:急速起立會出現暈眩。
睡眠時無呼吸:睡覺的時候呼吸停止。
出汗障礙
尿失禁
※上述是由於自律神經的神經細胞被破壞而發生的症狀。
不隨意運動障礙
Myoclonus:急速的肌肉痙攣。
舞蹈運動:身體出現像在跳舞一樣的動作。
Dystonia:由於身體的肌肉不隨意地持續收縮,造成肌肉產生變形,而無法依照自身的意思活動。
治療及預後
現代醫學對本疾病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舒緩症狀及減緩惡化的進行,症狀是不能逆轉的,患者會由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容易跌倒、無法拿取物品等症狀開始,隨著病情惡化,逐漸變得不能行走和不能執筆書寫,最終進展至不能說話及需要臥床,日常生活都必須由他人照顧,最惡劣的情況下患者更會以死亡告終。然而即使小腦、腦幹、脊髓萎縮,大腦正常的機能與及智力均完全不受影響。換言之,患者能清楚認知到身體逐漸變得不能活動的事實。就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疾病。
病發和持續的時間變化範圍相當大。若是由染色體上三核苷酸CAG異常大量重複產生長鏈麩胺酸而致病的類型,越長的CAG重複會導致越早發病、病情轉壞得越快、死亡亦越早。
診斷
容易誤診為其他神經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