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晚清津海關道研究
- 作者:譚春玲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365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從制度分析的角度考察清政府突破常規設定津海關道的原因,探討天津在省、道、府、縣四級機構同時並存情況下,津海關道與直隸總督、與天津道之間的關係,揭示晚清社會轉型時期官僚體系內在的矛盾與衝突;其次,考察津海關道處理中外交涉、管理海關、參與洋務新政和社會公益等事業的實際運作情況,理清津海關道制度從其設定到最終消亡的發展脈絡,探討社會轉型時期津海關道的職能變遷;最後,分析晚清外交從地方到中央,從被動到主動的演變軌跡,考察在晚清外交體制變革下津海關道制度的發展與演變歷程,總結津海關道對完善晚清外交體制起到的作用。
作品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晚清津海關道的設立 第二章 津海關道基本情況考察 第三章 津海關道與晚清官僚體系 第四章 海關道與中外交涉事務 | 第五章 津海關道與海關事務 第六章 津海關道與洋務新政 第七章 津海關道與天津的建設 結語 徵引史料與參考論著 |
作品思想
該書不僅對津海關道設定的背景、衙署和內部結構、職權、俸薪和辦公經費等作了分析,而且從縱向角度指出了津海關道職權的演變:自同治九年(1870年)設定後,以1895年為界,前期,津海關道除參與對外交涉、監管海防外,還參與洋務新政和社會公益事業管理;後期,隨著李鴻章的離職,其辦理洋務和海防的職能都有所弱化。1898年天津洋務局成立後,其對外交涉職能也呈現收縮之勢。在1910年官制改革中,直隸設立交涉使司,津海關道轉為專管海關事務的官員。這些研究反映了津海關道具有的與其他關道不同的特徵,反映了津海關道這種特定的職官設定的演變軌跡。
任何制度都是由人來執行的,所以,要真正研究一種制度的運行,必須深入探究執行這一制度的人的情況。作者認識到這一點,探究了與津海關道制度相關的人。首先是對先後擔任此職的19位道員的分析,依次考察他們的地理背景、資格和行政經歷、年齡和任職年限,並分別繪製了表格,反映了這一群體的基本風貌。其次是對津海關道與直隸總督、天津道關係的分析,以期在與上下官僚的關係網路中來把握個體及制度運行的時態。津海關道與直隸總督的關係,是諸多關係中尤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如直隸總督擁有對津海關道的人事任命權,他對人員的選拔,或由於對其才能和經歷的賞識,或源於幕府、鄉誼,或來自同僚、朋友以及其他官員的援引和推薦,對此作者皆通過列表和數據加以論證。作者還注意到,津海關道職權雖然從一開始就定位為交涉和海關稅務,但其施政的重點和擴展卻與直隸總督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李鴻章時期,津海關道就廣泛地參與到洋務活動之中,而到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之時,由於袁世凱更注意從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中選拔人員擔任此職,並且更為倚重自己的幕僚來辦理新政,所以津海關道參與具體的新政事務不多,而是更側重辦理海關稅務。通過這些分析,使讀者進一步了解,津海關道一職無論是人員選拔還是職權行使上,都是受制於官僚體制中的人事的。
由於津海關道擁有交涉與管理海關稅兩項職權,所以成為與外國人打交道較多的中層官員,因而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一些津海關道因態度軟弱或辦理不善而飽受“妥協”“投降”的批評。作者不囿成見,通過一個又一個具體案例的考察,分析津海關道處理涉外事件的態度和做法,認為他們總體上形成了持平辦理、不卑不亢的風格,成功地化解了一些中外交涉案件。他們與外籍稅務司之間既存在權責互補、友好合作的關係,也有矛盾和衝突。當然,就津海關道個人而言,有的強硬,有的軟弱,表現和效果並不一致,但通過這些分析,使讀者對津海關道有了更為具體的了解和認識。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晚清津海關道研究》原型為譚春玲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晚清津海關道研究》 | 2018年7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2953-8 |
作者簡介
譚春玲,湖北宜昌人,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研究;2014年在北京大學訪學;已出版《民國初年的縣知事試驗》專著一部,參編著作多部,並在《歷史檔案》《教學與研究》《湖南社會科學》《安徽史學》等雜誌上發表論文十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