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進諫

晏子進諫

晏子進諫:發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晏子勸諫國君的事情,規勸國君不以一時之氣濫殺無辜,並勸諫國君廢除刖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晏子進諫
  • 外文名:Yanzi voice
  • 主人公:晏子
  • 時間:春秋時期
  • 朝代:周朝
  • 結果:廢除刖刑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

作品原文

齊有得罪於景公者,公大怒,縛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聖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
時景公煩於刑,有鬻踴者。踴,刖者所用。公問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貴賤?”對曰:“踴貴履賤。”公悟,為之省刑。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鬻:賣
踴:古代受過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作品譯文

有人得罪齊景公,景公非常生氣,命人把他綁在大殿,準備處以分屍的極刑,並且說如果有人膽敢勸阻,一律格殺勿論。晏子(即晏嬰)左手抓著人犯的頭,右手拿著刀,抬頭問景公:“古時聖王明君肢解人犯的規矩,不知是先從哪個人開始的?”景公立刻站起身說:“放了他吧,這是寡人的錯。”
景公時,刑律條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遊見有賣踴(被砍去一腳的罪犯所穿的鞋)的,景公就問晏子:“賢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踴貴還是普通鞋子貴?”晏子答:“踴貴。”
景公突然有所領悟,下令廢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腳的刑法)

創作背景

晏子首先是一個讓人景仰的愛民宰相。
書中記載,叔向問晏子:“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回答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齊景公向晏子詢問治國良策,晏子說:“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這部書,體現晏子愛民思想的話語比比皆是,可以說,晏子是用愛民思想來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為可貴的是,作為齊國的宰相,晏子的愛民思想不僅僅掛在口頭上,還落實在行動上。齊景公時,大雨接連下了十七天,齊景公不知體恤民情,只管在宮中飲酒,歌舞不斷,日夜相繼。晏子多次請求發粟賑民,景公不許。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然後向景公辭職。景公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晏子還是一位直言敢諫的諍臣
晏子春秋》一書,十之七八記錄的是晏子進諫。齊景公喜歡享樂,又動輒殺人,為了自己的快樂置民生疾苦於不顧,他可以連續打獵十八天不理朝政。面對這樣一個庸君,晏子進諫就格外困難。好在景公借鑑了莊公被殺的教訓,儘管晏子的話逆耳,最終也還能夠聽得進去。晏子進諫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勤政愛民,二是節用戒奢,三是任賢去佞,四是崇禮尚義,五是反對戰爭。晏子進諫的方式多為當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諫,而且晏子進諫時很講究藝術,讓國君不得不收回錯誤的決定,改變錯誤的行為。有一次,景公的愛妾嬰子死了,景公思念不已,三天不吃飯,坐在墊嬰子屍體的蓆子上不離開,屍體無法入殮。別人來勸說,不管用。晏子就說:“有一位醫生想救治嬰子。”景公一聽就起來了,高興地說:“死了的人還可以救活嗎?”晏子說:“不妨試一試。請君王迴避。”景公走後,晏子命令立刻將屍體入殮。後來景公知道了,很不高興,說:“我當國君,不過是徒有其名而已!”晏子說:“難道君王不知道死人不能復活嗎?國君正,臣子服從,就叫順;國君邪僻,臣子服從,就叫逆。朽屍不入殮,是羞辱屍體!”景公終於醒悟過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