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箭

晌箭是西藏地區的一種射箭運動。在傳統上箭手都為男性,一般以村為單位組成隊伍。每當舉辦響箭比賽時,同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服裝,備好各種佳肴和青稞美酒,來到比賽現場觀看,並組成歌舞隊,為自己的箭手歌舞助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晌箭
  • 屬性:西藏地區的一種射箭運動
  • 傳統上箭手:都為男性
  • 一般以村:為單位組成隊伍
晌箭,響箭比賽場地,

晌箭

西藏有很多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工布地區的射響箭。響箭藏語稱“碧秀”,意為“尖嘯”。 工布響箭大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工布地區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發明創造出來的,也是工布地區在慶祝豐收、迎接新年等重要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競技娛樂活動。工布地區的民間傳統體育響箭比賽,科學地把休閒娛樂、文化藝術體育健身高度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至今盛行不衰。
射響箭,要具備弓、箭、靶圍、靶心、弓架等。其一“弓”,弓的傳統製造是用長約1.2米、寬約6厘米、厚0.7厘米的兩條竹片膠合而成的。其二“箭”,箭的製作非常獨特,在長約0.6厘米竹箭桿上裝著一個頭為方體、尾為圓錐體的空心木製箭頭,上面鑽有四個小洞。箭離弦後,由於空氣作用而發出尖厲的鳴號聲,給人帶來一陣興奮和樂趣。其三“靶子”,靶子有靶圍和靶心之分。靶圍藏語叫作“夏巴”,意為鹿皮,一般用好的鹿皮製作,用來擋箭向前飛行。製作精緻美觀,上面有許多手工縫製的圖案,可以說是一件民間手工藝術精品。整個靶心藏語叫作“本”,是用皮革製作,成環形,直經約18厘米,里外共有三圈,外兩圈每圈寬約5厘米,外圈用來固定,用白色皮子製成,第二圈為黑色,內圈稱“瑪爾帝”,為紅色,是活動的,箭射中“瑪爾帝”(紅心),瑪爾帝便自動脫落。其四弓架。弓架既是比賽前和休息時放弓箭的架子,又是靶子與射手間距離固定的欄桿(防止往前走)。弓架既有專用的,也有臨時搭建的,一般長4—5米,高約0.6米。另外,射手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帶獐子皮縫的指套,右手的大拇指帶象牙戒指,防止射箭時被弦磨傷手指。
響箭比賽一般是在節假日和農閒期間民眾自行組織的體育娛樂活動。為了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林芝地區成立了響箭協會。目前,全地區共有6個分會,會員達2000多人。按傳統習慣,箭手都為男性,一般以村為單位組成隊伍。舉辦響箭比賽時,同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服裝,備好各種佳肴和青稞美酒,來到比賽現場觀看,並組成歌舞隊,為自己的箭手歌舞助興。

響箭比賽場地

要有一塊長37—40米、寬25—30米的空地。傳統習慣靶子設北朝南,箭手由南朝北射箭。這樣的擺布既有民間傳統習俗上的說法,也有風勢方向上的科學道理。比賽時,首先箭手們橫向排成“一字形”,然後在箭手們的縱向男女歌舞隊分別排成“一字形”(男右、女左)。比賽正式開始前,箭手和歌舞隊就要齊唱旋律優美、使人振奮的《工布箭歌》。比賽中,男女歌舞隊不停地口唱歡迎光臨的箭歌,並且跳一種動作特別的《工布箭舞》,箭手射中靶子,就要敬酒。觀眾既看賽箭,又看歌舞,真是目不暇接,其樂融融。
響箭的比賽形式既有團體賽,也有個人賽,規則較嚴格,一次比賽要進行十輪至十五輪,每輪每人射兩箭。第一輪從箭手排著橫隊的左邊開始,第二輪從右邊開始,以此推至比賽結束為止。比賽時箭中靶心,只要脫落“瑪爾帝”(紅心)就得兩分,脫落黑圈則得一分。一輪中兩箭都射中加一箭,再射中繼續加箭。記分方式既簡單又公開,每一個箭手前的左邊另架放8顆圓形石子、得一分箭手自己從左邊的石子中拿一顆擺放在右邊,互相監督一目了然。在比賽期間,除收箭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在場地內隨便走動和橫穿,若有此類行為視作對人不尊重,要挨大家的責罵。對比賽獲勝者的獎勵辦法有各種各樣,一般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資獎勵為輔。只要射中一箭,眾人便向他敬一杯美酒,比賽獲勝了獻一條潔白的哈達,以歡呼聲來祝賀,以歌聲來讚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