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高祖論》是唐代朱敬則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晉高祖論
- 作者:朱敬則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晉高祖論》是唐代朱敬則創作的一篇散文。
《晉高祖論》是唐代朱敬則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晉高祖論王業不同,其來尚矣。若乃待辛癸之禪,湯武不得稱仁;要西伯之資,高光無由濟世。或寧亂以得志,或興禍以取威,遭遇雖殊,天命一也。宣帝聰豪明允,博學洽聞,敏而好謀,寬而能...
《隋高祖論》是唐代文學家朱敬則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作品原文 隋高祖論 昔孫資陰謀,晉宣入輔;鄭譯矯制,隋文受遺。自此而有魏人。從斯以遷周鼎,蓋天厭亂德,神誘其衷。若妄指河冰,遂成王業;誤擊金鼓,仍啟霸國也。況體貌奇特,特儀表絕人。周太祖之欽明,異其風骨;齊憲王之聰察,憚以...
晉高祖 《晉高祖》是宋代詩人王十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晉高祖 玉帛和蕃辱已深,那堪割地侈戎心。關南一陷腥膻後,遺患寥寥①直至今。
晉高祖陵位於鹽鎮鄉石陵村西約200米處,系五代後晉石敬瑭之墓。現地表有墓冢、石碑、石望柱,石陵村內發現原為墓前遺物的石獅子,石獅子形象生動,雖有破損仍有五代風格。墓冢呈覆斗型,坐北朝南,周長113米,現高7米,占地928平方米。石碑位於墓前,地表僅露很少一部分。據資料說明,上書“晉高祖墓冢”...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新唐書·高祖紀》:“貞觀三年,太上皇(此指太上皇帝李淵)徙居大安宮。九年五月,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謚曰太武,廟號高祖。”列表 商高祖王亥 魏高祖曹丕(《資治通鑑》誤作為世祖)晉高祖司馬懿 漢趙高祖劉淵(後改為...
馬重績,字洞微,其先出於北狄,而世事軍中。唐末五代人。人物簡介 馬重績,字洞微,其先出於北狄,而世事軍中。重績少學數術,明太一、五紀、八象、《三統大曆》,居於太原。唐莊宗鎮太原,每用兵征伐,必以問之,重績所言無不中,拜大理司直。明宗時,廢不用。晉高祖以太原拒命,廢帝遣兵圍之,勢甚...
晉高祖就已開始表彰同居了。後晉李自倫六世同居,石敬塘就下令在其門前立了一個一丈二尺高的台,以示嘉獎。戶部的奏本舉了個例子,是登州表彰六代同居的“義門”的,門前設影壁,立閥閱,築雙闕,樹木成行。這規模大了些,規格高了些,奏本說找不出依據來。當時的皇帝是名聲欠佳的石敬塘。敕令下來,“宜從令式...
耶律解里,字潑單,突呂不部人,世為小吏。解里早隸遼太宗麾下,擢為軍校。天顯間,唐攻定州,既陷,解里為唐兵所獲。晉高祖立,始歸國。太宗貰其罪,拜御史大夫。會同九年伐晉,師次滹沱河,奪中渡橋,降其將杜重威。上命解里與降將張彥澤率騎兵三千疾趨河南,所至無敢當其鋒。既入汴,解里等遷晉主...
第二年,復為北面供軍轉運使,改磁州刺史,以母年高,去官就養。及丁內艱,毀瘠過禮,服闋,不出累年。晉高祖踐阼,范延光以魏州叛,命楊光遠以總兵討之,復召審交為供饋使。鄴中平,命審交為三司使,授右衛大將軍。六年夏,出為陳州防禦使,歲余,移襄州防禦使。審交治襄、漢,撫綏有術,民庶懷之...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 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170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177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184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191 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198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
晉高祖時,張從賓反,殺皇子石重乂於洛陽,乃以昫為東都留守,判鹽鐵。開運中,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判三司。契丹犯京師,昫以目疾罷為太保,是歲卒,年六十。主要影響 編修史書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
與李華《蒙求序》的部分內容可與《佚存叢書》本表、序相印證,鄭阿財、朱鳳玉據上述敦煌二殘卷得出的結論與余嘉錫相同。作者簡介 李瀚始末未詳。考李匡乂《資暇集》,稱宗人瀚作《蒙求》,則亦李勉之族。又《五代史·桑維翰傳》稱,初,李瀚為翰林學士,好飲而多酒過,晉高祖以為浮薄,當即其人也。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 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 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
”《新五代史·雜傳·盧文紀》:“ 晉高祖 起 太原 , 廢帝 北征,過拜 徽陵 ,休仗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李文 正公 罷相為僕射,奉朝請,居城東北隅 昭慶坊 ,去禁門遼遠,每五鼓則興,置《白居易集》數冊於茶鐐中,至 安遠門 仗舍,然燭觀之,俟啟鑰,則赴朝。”按,鐐...
剡王石重胤:按”郯王以下諸王傳,《永樂大典》原闕“。《新五代史》云:重胤,高祖弟也,亦不知其為親疏,然高祖愛之,養以為子,故於名加“重”而下齒諸子。《通鑑·齊王紀》:高帝少弟重胤早卒 出帝石重貴:石敬瑭的養子,也是其侄子。於石敬瑭死後繼承皇位,數年後契丹征晉,國破被俘,終年六十一...
得保首領,為幸已多。晉天福中,其子繼祚謀反伏誅,識者知餘殃在其子孫也。臣讀《莊宗實錄》,見史官敘《全義傳》,虛美尤甚,至今負俗無識之士,尚以全義為名臣,故因補闕文,粗論事跡雲。洪邁:嗚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義之心施諸人乎?馬端臨:唐末盜賊之亂,振古所未有,洛陽四戰之地,受...
楊承信,字守真,其先沙陀部人。父光遠,仕晉至太師、壽王。承信,光遠第二子,幼以父任,自義武軍節院使領蘭州刺史,歷宣武、平盧二軍牙校。開運初,光遠以青州叛,少帝遣李守貞等討之,食盡勢窮,承信兄承勛劫其父以降,青州平,光遠死。承信與弟承祚詣闕請死,詔釋之,以承信為右羽林將軍,承祚為...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 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
明宗時,朱守殷以汴州反,晉高祖為六軍副使,主誅從守殷反者。延廣為汴州軍校當誅。高祖惜其才,陰縱之使亡,後錄以為客將。高祖即位,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果州團練使,從領寧江軍節度使。天福四年,出鎮義成,又徙保義,復召為侍衛馬步軍都虞侯,徙鎮河陽三城,遷馬步軍都指揮使,領天平。高祖崩,...
《資治通鑑·晉高祖天福六年》:“帝之發大梁也,和凝請曰:‘車駕已行,安從進若反,何以備之?’帝曰:‘卿意如何?’凝請密留空名宣敕十數通,付留守鄭王,聞變則書諸將名,遣擊之;帝從之。”胡三省註:“宣出於樞密院,敕出於中書門下,時並樞密院於中書。”《金史·外國傳上·西夏》:“詔陝西...
晉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王峻也隨之升官,做了客省使,奉命出使荊南,被留在襄州、漢州做監軍。後來入朝做了內客省使。乾祐元年(948年),李守貞自封秦王,聯合永興軍的趙思綰以及鳳翔府的王景崇發動叛亂,劉承祐命鎮寧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行營都部署,帶侍衛親軍前去討伐叛據在長安的趙思綰...
後晉高祖天福中,賈緯為太常博士,非其所好,改屯田員外郎、起居郎、史館修撰,與劉昫、趙瑩等同修《唐書》。累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給事中,復為修撰。後漢隱帝時,其與王伸、竇儼等同修晉高祖、晉出帝、漢高祖實錄。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實錄成。賈緯求遷官不得,由是怨望,貶為平盧軍行軍司馬。...
《舊五代史》卷75《晉高祖紀一》:(石敬瑭言)又今年千春節,(石敬瑭妻)公主入覲,當辭時,(後唐末帝)謂公主曰:“爾歸心甚急,欲與石郎反耶?’此疑我之狀固且明矣。今天子用後族,委邪臣,沈湎荒惑,萬機停壅,失刑失賞,不亡何待!吾自應順中少主出奔之日,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顛,憤憤於方寸者三年矣。
晉高祖鎮河陽,用為典客。《新五代史》卷五二本傳略同,唯“用為典客”作“以為客將”。又前述副典客劉捍,《新五代史》卷二一本傳謂“(梁)太祖初鎮宣武,以為客將”,知典客的正式名稱就是客將。客將,《資治通鑑》卷二五八昭宗大順二年(891)三月條胡三省注以為“主唱導,儐贊賓客,漢、晉鈴下威儀之...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遣使就地加授安審琦為檢校太尉。十月,朝廷升雍京(今陝西西安)為晉昌軍,以安審琦為晉昌軍節度使、行(代任)京兆尹。天福七年(942年)三月,安審琦移鎮河中,任河中節度使。六月,移任泰寧軍節度使(據《舊五代史·晉高祖紀》記載,安審琦在鎮泰寧軍前還曾任忠武軍節度使,無他書佐證...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是為晉高祖,並攻入洛陽。後唐滅亡後,李崧逃到伊闕,藏匿在百姓家中。天福二年(937年),晉高祖召拜李崧為兵部侍郎、判戶部。不久,李崧拜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並與桑維翰一同兼任樞密使。天福四年(939年),晉高祖廢除樞密院,並將樞密院的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