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圖霸中原之戰

晉文公圖霸中原之戰

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年—前632年),在晉楚爭霸戰爭中,晉文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文公圖霸中原之戰
  • 背景齊國因內亂失去繼續稱霸的實力
  • 時代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 內容:奪取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的戰爭
背景,過程,結果,歷史評價,

背景

春秋中期,齊桓公死後,齊國因內亂失去繼續稱霸的實力。中原諸侯亦隨之陷入群龍無首之境。實力強大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相繼控制了鄭、陳、隨、魯、蔡、曹、衛、許等中小諸侯國,並擊敗企圖稱霸的宋國,大有入主中原之勢(參見泓水之戰)。當時,除楚國外,東方的齊國、西方的秦國和北方的晉國是幾個實力較強的國家。但,齊已無爭霸之力;而秦偏處西陲,方致力於向西拓展勢力,無暇它顧。因此,只有晉國能擔當起阻止楚國稱霸中原的重任。晉歷經晉武公父子的苦心經營,兼併了今山西中、南部諸國,擴充了實力,又占據了今陝、晉、豫之間的三角地帶,從而走出封閉的地域,奠定丁參與中原政治、軍事活動的基礎。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備嘗險阻艱辛的晉公子重耳歸國繼位,結束了群公子爭位的混亂局面(參見晉重耳爭位之戰)。
晉文公晉文公

過程

晉文公任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先軫等人,確立了對內修明政治、富國強兵,對外尊崇王室、聯絡齊秦、抑制荊楚的爭霸方針。為此,晉文公改變世卿制,設立由國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廣招賢能之上,削弱公族權力,開農田,興水利,輕賦斂,獎農商,使晉出現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十八年春,晉文公親自領兵勤王,平定周王子帶之亂(參見晉平周王子帶之亂),使晉在諸侯中威望大增,並因此從周襄王那裡得到具有戰略意義的陽樊、溫、原、攢茅四邑。同年秋,晉發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國,藉以對秦表示友好,並誘導其南下抗楚,可謂一舉兩得。對於東方的齊國,因晉、齊之間有楚之與國衛國相隔,故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應。晉之迅速崛起,使宋國於十九年秋叛楚從晉,致使晉、楚兩國在該地區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楚莊王於二十年冬親率楚、鄭、蔡、許等國聯軍圍攻宋都商丘,企圖征服宋國,進而定霸中原。宋成公遣使赴晉求援。晉文公聽從大臣建議,決定以此為契機,打擊楚國的勢力,獨霸中原。為此,晉文公將二軍擴建為三軍,選拔良將,積極備戰。

結果

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晉文公親率晉軍運用聯齊、秦,和曹、衛的外交策略及避敵鋒芒、誘其深入的後發制人戰略,在城濮決戰中重創楚軍,取得爭霸中原的決定性勝利(參見城濮之戰)。五月,晉文公召集齊、宋、魯、蔡、鄭、衛、莒、陳等國之君在鄭國踐土邑(今河南原陽西南)舉行盟會。周襄王亦親蒞踐士勞師,冊封晉文公為侯伯,統御諸侯。

歷史評價

此戰,晉文公知人善任、廣招賢士並作做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之策。並且聽從大臣建議,善抓戰機,沉重地打擊了楚國的勢力,獨霸中原。至此,晉文公在繼位四年後,終於登上中原霸主的寶座。楚國的勢力被迫暫時退回淮水以南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