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輓歌與紀念”“風過耳”“少年辭”“明天的詩篇”“童年的鳥”五部分,其中有詩人對人生價值本真的追問,有對被格式化了的城市生活的審美觀照,有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探討。如《大雪南行》中,火車是現代物資文明的象徵,它或運載貨物,或坐滿人群,它以為雪花會去趕熱鬧、趨時尚,然而大雪沒有追趕,雪花按自己的方式運行,不理睬火車的前行,也不在乎樹梢的牽掛,它不受來自外界的約束羈絆。大自然中的雪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雪花慢慢消融,一點點變小,也有的隨意飄落在山野、河邊。南行的火車回首:“雪/全部無影無蹤/大雪快樂吧/對/唯有大雪快樂”。
作品目錄
輓歌與紀念 | 風過耳 | 少年辭 | 明天的詩篇 | 童年的鳥 |
---|
序詩 第一部 淚水的完結 夢遊(一) 紫蜻蜓(一) 第二部 成長的個體與群體 夢遊(二) 紫蜻蜓(二) 第三部 無法原諒的愛情 夢遊(三) 紫蜻蜓(三) 第四部 安魂曲 夢遊(四) 紫蜻蜓(四) 第五部 不可收拾的海水 夢遊(五) 紫蜻蜓(五) 第六部 父親 夢遊(六) 紫蜻蜓(六) 第七部 陷落的城池 夢遊(七) 紫蜻蜓(七) 第八部 交易 夢遊(八) 紫蜻蜓(八) 第九部 宿命的港口 夢遊(九) 紫蜻蜓(九) 第十部 掙扎 夢遊(十) 紫蜻蜓(十) 第十一部 歲月 夢遊(十一) 紫蜻蜓(十一) 第十二部 臨終的風暴 夢遊(十二) 紫蜻蜓(十二) 結語:開始 | 風過耳 渡口 虛石牧場 克洛姆羅夫的城堡 大雪南行 回望 清明偶得 致母親 還是風 清晨 腳印大地 火山 落日 再見落葉 沒有下雨的夜晚 重遊聖托里尼島 阿爾山小鎮 科爾沁草原情歌 索倫牧場的清晨 華山往事 | 未來 過往 少年 想念 天涯 距離 醒來 懷念 容納 少年辭 江湖 日食 鹹寧·溫泉 北京·初雪 三亞 詩句 獻詩 這樣 過程 再見 也許 傷害 天亮 寶貝 野柳 台北 日月潭 阿里山 高雄港 墾丁 台東表叔 花蓮 峽谷 又見台北故宮 再見台北 寫詩 慢慢 | 河流 向日葵 藍草莓 午夜 告別 願 煙花 祝福 外公 曾卓先生 孟然 榮全大哥 因為·所以 忘記 邊城 琴聲 草原 潮汐 菩提樹 讚美 結局 列車 老了 祖國 時間 過去 坦白 開始 好望角 南非·螞蟻 世界 祭奠 聊聊 雪花 寶石 石頭 城市 溫暖 | 春天 食物 夏天 遺忘 秋天 語言 冬天 老去 城市 打工 休息 受傷 和解 坐化 出走 | 塵土 氣息 衣裳 流失 村莊 看見 疼痛 歸家 失去 輓歌 面對貨幣 金屬的聲音 花朵 流年 機器 機器的情感 潮汐 金色輝煌 紅塵 |
創作背景
作者自述創作《時間之詩》的過程:“野莽先生要編一套書,通過劉益善老哥向我約稿。雖然和野莽先生交往不多,但野莽先生的創作和出版成就我都是敬仰的,他為文學特別是為湖北文學界出了不少力。這次又為武漢大學學人出一套書,我
忝列作者名單,感到榮幸。接到劉益善老哥傳達編本集子的任務時,我正在參與抗疫志願工作,實在有點忙。但我不敢推託,一是一直欠著野莽先生的情,二是劉益善老哥也一直默默支持著我。在疫情期間編輯這本書,我還是有一些思考。對環境的憂患,其實早在二十年前那首長詩《輓歌與紀念》中就有,所以這次完整地把《輓歌與紀念》收在了這本書中。短詩部分都是我二三十年來本著寫詩要‘真’、要有‘情’、要有‘思想’的基本詩觀去創作的,這些詩我都是認真挑了的。希望我的這本小書沒有辜負
珞珈山的滋養,這樣也就不枉我三十多年來對珞珈山的嚮往。”
作品鑑賞
閻志的詩是從小鎮少年對大別山家鄉濃重的鄉戀與鄉愁起步的,這種情懷在他30年詩歌創作中綿延不斷,而到《時間之詩》集中,已積澱而升華成家國情懷,使他的詩歌進入了更為宏遠闊大的新境界。《清明偶得》是閻志懷念、讚美家鄉的新作:“我們要熱愛山巔飄灑的雪花/我們要聆聽蘭草花開放的聲音/對於故鄉/我們要做一個多情的人//我們要熱愛深山盛放的杜鵑/我們要熟悉清明時灑下的雨滴/對於故鄉/我們要做一個最多情的人//我們要把所有的讚美詩都獻給她/我們找不出更多的詞去形容她/對於故鄉/我們只有做一個最多情的人”。“我們要做一個多情的人”是詩中反覆詠嘆的詩句,但詩中的三節,從“要做一個多情的人”,到“要做一個最多情的人”,至“只有做一個最多情的人”,情感逐漸發生變化,多情的人變為最多情的人,加一個最字,情之極也,而從“要做”變為“只有做”,從意願上升為不可變更,非做不可,是發自肺腑要對於故鄉傾注全部的情感與大愛也。“清明”是中國人祭奠逝者、緬懷故人的日子,詩中抒發了對故鄉在世或已故的人的大愛與深情。這裡的故鄉已從一山一水,一村一鄉,集合起大大小小的鄉村,眾多的故鄉演變為一個大的故鄉。
在一種情感升華中,詩人的家鄉上升為他的祖國。“我的家鄉就是我的祖國/給過我溫暖的城市就是我的祖國/給過我感動的山川河流就是我的祖國/我深愛我的家鄉/我深愛所有給過我溫暖的城市/我深愛讓我心動的山川河流/所以/我也如此深愛我的祖國”。曾經的鄉愁,內涵複雜多重,有記憶、思念、苦痛與反思,離開故鄉走進大都市之後,城鄉的對比與反差一度引起過詩人的迷惘,然而現在重新審視家鄉,家的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讀到《祖國》一詩,看到了詩人身上發生的蛻變。從《清明偶得》到《祖國》,這種情感已漸變為一種家國情懷。即使到異域他鄉,他也時刻忘不了東方的祖國與家鄉。《時間之詩》中的《回望》中寫
匈牙利聳立的雕像眺望東方,“沒有比雕像更長久的回眸/沒有比石碑更溫暖的守望/即使沒有歸途/也絕不改變凝望的方向”,匈牙利高聳的雕像,眺望的東方是祖國。《重遊聖托里尼島》中,“海水終究是海水/哪怕是愛琴海的波浪/也無法拍打故鄉的河岸”,在愛琴海邊看海浪撲岸,想到腳下的海岸並非故鄉的河岸。
該書寄寓著作者對親人的真情厚意。在《致母親》中,他注重開掘人性的深度,呼喚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如果您是我的孩子/我想我也是可以/像您愛我一樣愛著您//而我只是您的兒子/我只是粗糙地愛著您/我只是隔三岔五才想起要愛您//我們總是想/讓孩子快快成長/卻忘了您會同時老去”。詩人娓娓道出,很平靜。詩一開頭,用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用對待孩子的愛比照對待母親的關懷,一經對比,原來差距如此之明顯:“我們總是想/讓孩子快快成長/卻忘了您會同時老去”“我只是粗糙地愛著您/我只是隔三岔五才想起要愛您”,如此平常質樸的詩句,卻激起讀者內心愧疚的波瀾,道出多少人慾說而沒有說出來的真實,這種反省是對人性的叩問。正是由於這種撞擊的強大驅動力,才會激發讀者“就趁還來得及/好好抱抱您/緊緊抱您/像擁抱孩子一樣/緊緊抱您”,這首詩不僅在叩問人性,更是在呼喚對父母之愛,呼喚對生命的關懷,呼喚人類之愛。詩中的悲憫,內涵是多重的,既有對兒女一代,又有對父母一輩,人類似乎從來如此,都會扮演雙重身份,等到兒女成為父母,又一輪循環開始。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閻志(1972年—),湖北羅田人,中共黨員,歷任《鄂東文學》編輯部負責人,《市場時報》記者、編輯,現為武漢市政協委員、市廣告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作協理事、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開始文學創作,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童年的鳥》《閻志詩選》、長詩《輓歌與紀念》、長篇紀實文學《時代之光》《天若有情》、小說集《少年去流浪》、散文集《黃昏小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