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經濟是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時間組合方式發展變化規律的要求,通過自覺地和科學地安排生產力諸因素的時序而取得的增產和節約。它是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範疇,是生產力系統工程的第四大支柱。時序,是指生產力諸因素在構成生產力系統時進入或退出生產力運動過程的先後順序,是生產力因素時間組合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由於生產力諸因素性質有別,功能各異,其形成社會生產力系統的過程不但在實際內容上,而且在速率和周期上也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生產力因素周期的差異性。同時,任何範圍、任何環節、任何層次的生產力系統,在形成和運行時都要求其所需的生產力因素同時具備,並相互適時地為其它生產力因素進而為整個生產力系統發揮功能提供條件,從而形成了生產力系統結合時點上的統一性。在社會生產力系統的形成和運行過程中,這種生產力因素周期的差異性同生產力系統結合時點的統一性就成為一對客觀矛盾,這就是時序經濟得以建立的基本依據。時序經濟問題的正確解決,是獲得國民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序經濟
- 制約因素:生產力因素
簡介,類型,制約因素,
簡介
生產力諸因素或諸子系統,由於各自的技術性質、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的不同,各自就有長短不同的生產(形成)時間,不同的磨損(消耗)時間,不同的運輸和倉儲時間,等等。但是諸因素、諸子系統又必須同時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系統,開始其運行過程。為了解決生產力因素形成時間的差異性同生產力系統結合時間的同一性的矛盾,要求生產力的組織者對生產力諸因素形成過程的時間起點實行科學的組合,即依照它們形成時間的快慢和運行時間的長短,依照它們形成過程的周期性、超前性、滯後性和同步性等要求,使它們在形成的時序上和運行的時限上相互協調,從而實現和保持結合時間的同一性。
生產力系統中常見的時間組合是:①勞動者因素與生產資料因素的時間組合,包括勞動力的培訓安排,勞動者技術老化、知識更新與生產資料技術進步的配合,等等;②勞動手段與勞動對象的時間組合,包括協調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的供應、補償、更新等問題;③基礎設施與製造設施的時間組合,包括基本建設中主體工程與配套的輔助工程同步落成,解決及時供水、供電、供氣等一系列問題。為了求得最佳的時間組合,一般的做法是:在各因素的橫向、縱向的結合上區分先後緩急,協調銜接順序,合理分配和使用社會勞動時間,使那些形成慢或周期長的因素超前安排,先開始自己的形成過程,使那些形成快或周期短的因素滯後安排,後開始自己的形成過程,最後達到各個因素的形成在時序上相互啟承,配合無誤。這樣就能減少非生產時間,減少運輸、儲存時間,減少損耗,提高效益,增加生產力總量。
類型
①巨觀時序經濟。指全社會範圍內的時序,如農、輕、重的時序,第一、二、三產業的時序,基礎部門與製造部門的時序,原料部門與加工部門的時序等。
②微觀時序經濟。指企業內部的時序。
③中觀時序經濟。指介於巨觀與微觀之間的生產力系統中的時序,例如生產基地、中心城市、某一經濟區內的時序。三種時序經濟的共同基礎,在於生產力因素經濟壽命的相對延長。因為,時間組合方式合理化和科學化,節約了生產力因素的運行時間,等於相對延長了它們的經濟壽命。
制約因素
①自然因素。如農作物的生長期,某些工業品的化學反應時間或物理反應時間等。
②技術因素。它可以促進或延緩上述自然過程。
③經濟因素。如信息的傳遞速度,供應系統的功能等。
④社會因素。如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人們的勞動態度和工作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