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中鄉

時中鄉

時中鄉是拜泉縣一個鄉。全鄉總面積142平方公里,有耕地15.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麥、亞麻、甜菜等,為全縣主要產糧區之一。全鄉共轄時中、光明、群力、新安、文化、合作、共榮、樂業、榮躍、民軍、新旺、園林、眾志、永樂、安福等15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2萬人,其中滿、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2%。鄉政府駐地時中村。12850人(201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時中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黑龍江拜泉縣
  • 下轄地區:轄時中、光明等15個村
  • 面積:142平方公里 
  • 人口:12850人(2017)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建設原則,建設目標,

歷史沿革

清末,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開荒建屯,隸屬依克明安旗管轄。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劃歸拜泉縣管轄。東北淪陷後,1938年5月,設定時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時中區,後改為第二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樂業鄉。1958年9月,並人民樂人民公社。1981年12月,因民樂公社範圍較大,增設時中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開,改為時中鄉。時中鄉境內屬半丘陵地帶。全鄉總面積142平方公里,有耕地15.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麥、亞麻、甜菜等,為全縣主要產糧區之一。

行政區劃

全鄉共轄時中、光明、群力、新安文化合作、共榮、樂業、榮躍、民軍、新旺、園林、眾志、永樂、安福等15個村。
全鄉截止2016年共轄10個村民委員會是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230231214200
210
新安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1
220
共榮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2
220
樂業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3
220
新旺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4
220
光明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5
220
榮躍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6
220
永樂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7
220
安福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8
220
合作村民委員會
230231214209
220
軍民村民委員會

自然條件

時中鄉地處松嫩平原東北邊緣,位於拜泉縣西南部,距拜泉縣城15公里,東與民樂鄉接壤,西同富強鎮為鄰,南挨龍泉,北靠豐產,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交通比較閉塞。時中鄉總面積14200公頃,無霜期110??120天,年均降水量480毫米,年有效積溫2217℃,平均氣溫1.1℃,日照2500小時,時中鄉地勢南崗北窪、東高西低,土質中略有黃沙土和黑粘土。鄉內有溝系7條,水面113公頃,草原23公頃。時中鄉春旱比較嚴重,加之土質貧瘠,春種很困難,近幾年的玉米播種基本都是坐水進行。夏季乾旱嚴重,而且秋霜來得過早,致使農業嚴重減產。由於受雙陽河支流的威脅,每遇雨水集中的年頭或到汛期,低洼地塊洪澇災害頻繁發生,這些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會經濟

全鄉共有10個行政村,56個自然屯,12850人(2017),耕地總面積1010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2.1公頃。人均占有耕0.57公頃。2001年,大牲畜1875頭,生豬、山綿羊和家禽飼養量分別為5014頭、1173隻和6萬隻。糧食總產2304萬公斤,平均畝產142公斤,人均占有糧食776公斤。全鄉農村人均純收入995元,有貧困村8個,占村總數的80%,有貧困戶2020戶,占總戶數的50.01%,有貧困人口8145人,占總人口的43.6%。現有中學1所,國小8所,學前幼兒班2個,村國小教室有的年久失修,嚴重危及上課的教師和學生的安全。全鄉有衛生院一處,但醫療設備簡陋落後,醫藥品種不全,大部分民眾小病對付治,大病到外地,衛生保健工作普及面不廣,就醫十分困難。各村屯道路狀況很差,一遇雨雪天氣,行走更加艱難,有些學秣步行十多里路上學,家長既擔心受怕,又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村裡的土特產運不出來,村外的好物資運不進去,幹部民眾怨聲載道。因時中鄉地勢高低不平,個別地方土質差、水質雜,侵害部分村民的身體健康。

建設原則

1、堅持扶貧到村到戶原則。把貧困村作為扶貧工作的主戰場,凡是上級給予的政策性傾斜,包括物資和資金,我們要首先考慮鄉內8個貧困村,在貧困村內要重點扶持貧困戶,儘量把有限的資金和物資用在解決貧困戶的生產和生活困難上。
2、堅持解決溫飽第一的原則。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但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是第一件大事。為此,在編制扶貧規劃中要遵循先溫飽後發展的原則,把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放在第一位。
3、堅持綜合開發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原則。項目建設必須走綜合開發治窮致富的路子,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齊頭並進。在抓好經濟發展項目的同時,搞好社會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到統籌兼顧,使全鄉的基礎條件、經濟建設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
4、堅持民眾參與和政府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在扶貧工作中。貧困民眾既是扶貧的對象,又是扶貧開發的決定因素。因此,必須堅持“大家事、大家辦”的方針,從貧困戶的確定、項目的選擇、項目的實施、項目的管理各個環節,都充分徵求民眾的意見,尊重民眾的意願,接受民眾的監督。在此基礎上,政府要發揮自身優勢,從資金物資、市場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布局等方面為貧困村和貧困戶搞好全程服務與指導。
5、堅持國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貧困村的幹部和民眾深刻領會國家扶貧政策的精神實質,把黨和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關懷變成脫貧的動力,調動貧困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帶動經濟的發展,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引導貧困村、貧困戶自力更生,多渠道、多層次籌措項目資金,保證資金和物資投入。

建設目標

時中鄉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2020戶貧困戶全部解決溫飽。要達到以下目標:
1、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改造低產田427.33公頃,抗旱打機電井27眼,修築小型水庫9座,其中我鄉將組織全鄉民眾在安福村建設一座小型Ⅰ級多功能水庫。
2、產業結構趨於合理。在農業結構上,加大養殖業比重,養殖業收入要占全鄉總收入的50%以上,在種植結構上,增加經濟作物面積,經濟作物面積要占總播種面積的40%左右。在糧食作物上,增加玉米面積,全鄉玉米面積要達到666.7公頃。
3、農業高新科技項目覆蓋全鄉。將通過科技培訓的方式,使廣大農民及時掌握農業生產新技術,套用新技術到位率要達到80%以上。
4、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建設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和改進。學校的破房、舊房、危房得到全面修繕;鄉衛生院醫療設備配套,村村建立名符其實的衛生所,達到小病不出村,一般大病不出鄉,使全鄉人民人人享有初級保健權;鄉村公路得到整治,達到雨雪無阻。
5、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項目實施後農村人均收入達到2267元,貧困戶人均收入要達到1559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