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亭潭上別弟

《昭亭潭上別弟》是宋代詩人梅堯臣的一篇五言律詩。梅堯臣仕途上不得志,長期沉淪下僚,二十六歲時以梅詢的門蔭補得太廟齋郎。後又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繼後又在孟縣、桐城連續擔任主簿。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後,按宋朝規定於1034年(景祐元年)例升建德縣令,時年34歲。1034年端午節之後,堯臣從老家宣城經水路到建德,這《昭亭潭上別弟》就是這時候寫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昭亭潭上別弟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梅堯臣
  • 作品出處:《宛陵集》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昭亭潭上別弟①
從來潭上別,先賽故山祠。②
卻入舟中飲,無令盞盡遲。③
須拼一日醉,便作數年期。④
落日馬嘶急,岸旁人散時。

作品注釋

①亭潭:昭亭,即敬亭山。為避司馬昭諱,昭亭山改名敬亭山。潭,水深之處。如,深潭,水潭。
從來:向來,歷來,一直以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音》,而頗紕謬,誤反‘顓頊’字,頊當為許錄反,錯作許緣反,遂為朝士言:‘從來謬音“專旭”,當音“專翾”耳。’”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從來如此。
先賽:祭祀酬神之稱。韓愈《城南聯句說文》:“賽饌木盤簇,皸及妖藤索餅。”
故山祠:故,老,舊,過去的,原來的。如故鄉,故里。故山祠,指敬亭祠。宋張耒在《竭敬亭祠》中描述道:“古廟依山麓,開門石磴深。疏林歸鳴鳥,野殿宿寒陰。落日魚鹽市,豐年簫鼓音。我來無所禱,壁宇嘆塵侵。”唐李群玉在《送崔使君蕭山禱雨甘澤遽降》中也提到“謝公一拜敬亭祠,五馬旋歸下散絲。在敬亭東邊,臨水陽江,南齊所建。
③卻入:卻,再。《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卻與小姑別。”入,進入。卻入,再進入。
無令:沒有命令。《韓非子·孤憤》:“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
④盡遲:盡,求達到最大限度。如,儘早,儘可能,儘快。遲,慢,緩。如,遲緩。遲疑。盡遲,儘可能慢些。
期:會面,約會。《詩經·鹿風·桑中》:“期我乎桑中。”

作品賞析

首聯“從來潭上別,先養故山祠”,寫離別的地點及方式。“從來潭上別”, “從來”兩字,突出梅堯臣的故土情結。在《送馬行之都官》他說:“昭亭山下送君時,不畏西行劍棧危。” 在《送弟赴和州幕》中寫道:“ 瑟琶嘈嘈神降言,福汝佑汝無災櫱。西向啐飲東向回,溪心卻望山崔嵬。”“先養故山祠”,是說先到家鄉的祠里祭祀酬神,作拜別。故山祠,指敬亭祠。宋張耒在《竭敬亭祠》中描述道:“古廟依山麓,開門石磴深。疏林歸鳴鳥,野殿宿寒陰。落日魚鹽市,豐年簫鼓音。我來無所禱,壁宇嘆塵侵。”唐李群玉在《送崔使君蕭山禱雨甘澤遽降》中寫道:“謝公一拜敬亭祠,五馬旋歸下散絲。”這次上路,先上先祠祭祀,企求佑護。
頷聯“卻入舟中飲,無令盞盡遲”,寫告別後的情形。說是等船開了,詩人卻鑽入船艙里飲起酒來。沒有酒令,卻嫌酒懷太遲緩了。在叔父為官池州時,梅堯臣就已知道建德是池州屬下的一個山區小縣,這次他到建德是在進士未第,心情沮喪的情況下赴任的,因此他的激情﹑操動全在酒中。歐陽修曾說:梅堯臣的詩“其初喜為清麗、閒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
頸聯“須拼一日醉,便作數年期”,寫今天飲酒哪怕是喝上一整天,喝個酊酩大醉,心裡也是痛快的。這可以把它看著像幾年不見的老朋友見面一樣痛快。這時的梅堯臣躊躇滿志,他喜歡這個山區小縣,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內,把建德縣治理好。這時,梅堯臣興奮、痛快、激進全在酒中。他曾作詩曰:“無由戀中國,不久之南方”。
尾聯“落日馬嘶急,岸旁人散時”,寫梅堯臣在船中看到岸上的情景,酒喝真的喝了一天,你看,這時太陽下去了,馬也叫著要回槽,岸上的人都散盡了。當梅堯臣所乘的船隻從長江航道拐進堯渡河時,眼前一亮,仿佛自己進入了一種山水畫境,河道襟懷寬敞,河水清澈見底,兩岸峰巒迭翠,周邊河湖縱橫,山上喬木蔭蔭,水中荷花綻放,天上百鳥啁啾,自由翔集,樹枝頭上有群猴嬉戲,河水中有鴛鴦交頸說愛……美麗的堯渡河啊,它沐浴過千萬年的風雨,暴曬過千萬年的陽光,它一路逶迤東行,澆灌出大自然的秀美山川,也孕育出了璀燦的堯舜文化。
他到建德縣後,一是撤除縣署外那圈破舊的竹蘺,改為築土牆代替。二是赴山區考察茶葉生產,寫下了千古名篇《南有嘉茗賦》。三是經常深入民間進行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親切交談,了解民間的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儘自己的努力,為民解憂。這首告別詩,無異於是一次內心的宣誓,而這些宣誓,深深地藏在一日暢飲、把盞盡遲之中。
梅堯臣擅長於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詩。他所喜愛的古典詩人,也多是五言作。他的詩 “平淡”,往往在一些詩人不甚經意的地方發現詩意,捕捉詩題,題材不避瑣屑,細大不捐,使詩歌凡近化、家常化。他觀察仔細,描寫精切,命意深刻,這首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也此後宋詩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徵,梅堯臣在這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推進。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叉稱其為梅宛陵,或宛陵先生。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中年後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論詩注重政治內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在寫作技巧上重視細緻深入,認為“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所作頗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蓋欲以矯靡麗之習。但有時不免流於板滯。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甚受陸游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