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雲(2000年出版的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昨天的雲》2000年1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 (台灣)王鼎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昨天的雲 
  • 作者:(台灣)王鼎鈞
  • 出版時間:2000年1月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頁數:258 頁
  • ISBN:9787500822714
  • 定價:15.80 元
  • 裝幀:平裝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 在生存時間的堤岸上
自 序
第 一 章 吾鄉
一頭來自洪荒的駱駝 蘭陵 蘭陵 史書中的常用字 我少年時期的偶像一 二疏 給大儒提供書房 好酒出在自己的故鄉 在大自然的寵愛之下 古樹的花朵在蘭陵初放 送別范築先的那天
第 二 章 吾家
三代平常百姓 大家庭好比一隻貓 舊業的殘痕像幾點墨水 嬰兒都要出生在黑影里 當心牆基下面有骰子 家畜滄桑:由騾子到驢子 使女淚 母親坐在天下最熱的地方 旱災、蝗災、火災 朦朦朧朧反共宣傳 乍見還驚 弟弟妹妹從此現身 有一雙黑手的縣長 燕子不再來
第 三 章 我讀國小的時候
一句“北望滿洲”順利插班 你該有自己的史官
他們也開風氣 也做老師 學校里的宗法秩序 蘇老師 我一定報答你! 讓那紅球 現出來 萬有文庫 我的避難所 由台灣糖到盧溝橋事變 我的“第一次” 我們送報去 我們演戲去
第 四 章 荊石老師千古
天降下民,作之師? 開風氣,天地間多了些子 兩兄弟“欲回天地入扁舟” 三讀《資本論》,做施洗約翰 上醫,醫治文藝流行病 文學小草的成長文學的彗星出現
第 五 章 血和火的洗禮
打起來了,到底打起來了 敵機在我注視下投彈 想拋棄一個家也不容易 蟬蛻一般的舅母 唐吉訶德式的小舅 二姐 踩著彩虹走來 文學無心插柳 只有夢想 年輕的夢想 愛之傘不能抵擋風雨
第 六 章 戰神指路
英雄朝生暮死 墨寫血債 馬蹄下的婦女 在炮聲中尋出路 軍用地圖上的桃花源 卵在覆巢下滾動 一二三 到窯灣 乞丐的浪漫情調 一張熱煎餅的故事 乞丐的傳奇――亡國之痛 亂世的驢子 英雄氣對兒女情 漫漫長路是無情的刑具 父親的假設
第 七 章 戰爭的教訓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你的財寶在那裡心也在那裡 不要為生命憂慮 寧可一隻眼睛進入永生 這一次 我嚇破了膽 漁樵閒話是一種殘酷 一片瓦礫原是一個家庭的愛心和奮鬥 教會只有巴掌大能藏幾個人 劫後重來 這是誰的家
第 八 章 折腰大地
鋤頭如林,表伯獨坐 一個生了孩子的“孩子” 之乎者也出恭入敬 為小地方寫詩 五月田家,龍口奪食 拾穗的日子 一張單餅看家運 在文人和農人之間 父子到底是父子 女孩子的春夏秋冬
第 九 章 田園喧譁
在日軍臥榻之旁 被出賣的滋味 與王佐之才為鄰 一失足成井中蛙 高粱地里探險去 秋風裡收拾枯草落葉 如果打游擊像打兔子 推磨挑水的游擊隊作戰易 推磨難
第 十 章 搖到外婆橋
南橋北橋 都是外婆橋 小調變成八路軍的軍歌 想有一把琴彈給牛聽 趕集 看人家花錢 我還沒有學會道歉 一頓省一口 一年省一斗 我是一棵通菜
第十一章 熱血未流
受過軍訓的人能憤怒 虜獲了一個大漢奸 茅屋裡的司令部 太極拳對付摩擦 夜探插柳口 這一夜,槍口向內 抗戰必擾民,擾民即抗戰 一首民謠逼出來幾封遺書 這一夜 我們沒流血
第十二章 插柳學詩
形勢之下作順民 一粒種子,若是落在土壤里 中鋒、楷書 柳絮因風起 既謹嚴又馬虎的教學方法 沒想到作詩也有風險 異鄉人的正面教材 斷簡殘篇,世上唯有我知 面對速朽文章 後學心情 到族中巨室訪求遺墨 楊本學的特殊收藏 寫字 太規矩了總是不好? 痛飲狂歌空度日 為誰? “狼來了”的那一天
第十三章 母親的信仰
被人遺忘了的名字 今生夠了 不要來生 為看不見的力量做證 由美國護士得到的啟發 日子隨著唱詩和祈禱流逝 太平洋戰爭的壓力 空中有神 也有鉛塊壓下來 拔掉奶嘴,自己當家 謎樣的人物雲遊布道 辭家――出路在千里外
附錄 與生命對話
· · · · · ·

作者簡介

王鼎鈞,1925年生,山東臨沂人。日本侵華期間山東淪陷,離家作流亡學生,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形成寫作動機及早期作品內容。1949年至台灣,先後在廣播、電視、報紙副刊工作,並在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新聞寫作。其間在《中國時報》擔任專欄主筆,為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台灣重要的雜文作家,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台灣散文的扛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擔任雙語教材編輯。1990年退休。
曾使用詩歌、小說、劇本、評論各種文體,最後定位於散文。已出版《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漩渦》等散文十四種,“人生三書”、“作文三書”、“中國人三書”等二十多種。
曾獲得台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台北中山文藝獎章,台北行政院優良圖書金鼎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早期作品追求寫實,六十年代受到現代主義影響,作品風格數變。題材一貫關懷大眾蒼生,感受時代苦難。為人性格喜獨處冥思,作品亦沉潛幽微,寓意耐人索解。為基督教徒,佛經讀者,有志以佛理補基督教義之不足,用以詮釋人生,建構作品。被譽為台灣散文“崛起的山樑”;“一代中國人的眼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