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詞典》是1988年1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伯峻、徐提。內容介紹《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
《春秋左傳集解》是2020年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左丘明。內容簡介 本書為晉杜預對《春秋左傳》所作的集解,大凡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詞章、義理,大都精當準確,更是後世學者研究的津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經久不衰。李夢生教授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為底本,參校1936年世界書局據...
《春秋左傳》是2014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譯者是羅曉彬、鄧啟銅。內容簡介 《春秋》是魯國官修的歷史,它按照魯國十二君主的次序,簡略記錄了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史事。相傳孔子曾經修訂過,孔子用“一字褒貶”有“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使人們揚善棄惡,因而《春秋》在...
《左傳》是中國現存的*部編年史,,起於隱公元年,止於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了這一時期各國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生平。 《左傳譯註》依照原書分為《隱公》、《莊公》、《閔公》、《文公》、《襄公》、《昭公》等篇,包括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個部分。圖書目錄 前言1 春秋左傳卷一隱公1 隱公元年1 隱公二年...
、《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1984年為電大主講《淺談〈詩經〉》、《〈春秋左傳〉淺講》、《〈論語〉和〈孟子〉》,所講內容作為教材收入《...
《民國國學文庫:春秋左傳》是2014年崇文書局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梁寬、莊適。內容簡介 為繁體豎排,現轉簡體橫排。簡化按通行規則,但考慮到作為國學讀物,普及國小知識亦在情理之中,故而保留了少量通假字、繁體字、異體字,一般都出注說明,或許亦可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擴大知識面。生僻、多音字作相應注音,原反切...
《春秋左傳注》是201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伯峻。內容簡介 《春秋左傳注》這本書對左氏《春秋》經、傳作詳細校勘、分段、注釋,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資料,融會貫通,時出己見。《春秋左傳》是我國現存極早的編年體史書,記事翔實,文辭優美,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的必讀典籍。
重排之先,力求掃除訛脫。其有誤注者,亦加改正。亦有新意或新數據,儘可能補入。惟春秋左傳詞典附註頁碼,必使詞典頁碼與先後各版都能符合,故增補時必須兼顧及此。或利用空白,或刪舊補新,求其適當而已。目錄 修訂小記 前言 凡例 引用書目 隱公 桓公 荘公 閔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一個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原意指為了迴避與對方的衝突,主動退讓九十里;常用於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基本釋義 退避三舍:原意指為了迴避與對方的衝突,主動退讓...
譯註者李夢生編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作品目錄 出版說明前言春秋左傳卷一 隱公春秋左傳卷二 桓公春秋左傳卷三 莊公春秋左傳卷四 閔公春秋左傳卷五 僖公上春秋左傳卷六 僖公中春秋左傳卷七 僖公下春秋左傳卷八 文公上春秋左傳卷九 文公下春秋左傳卷十 宣公上春秋左傳卷十一 宣公下春秋左傳卷十二 成公上...
閽 閽,官名,春秋時楚國設定。即門尹。引用示例 楚國之門尹見《左傳·哀公十六年》:“石乞尹門。”桂註:“為門尹。”
《廣韻》《集韻》《韻會》並渠希切。音祈。界也。王畿千里為圻。《左傳·昭二十一年》:天子之地一圻。又圻父,司馬,掌封畿之兵甲。《書·酒誥》圻父薄違。註:薄,迫也。迫逐違命者也。又與垠通。地埒岸也。《淮南子·俶真訓》:四達無竟,通於無圻。《周禮·春官·典瑞》疏:瑑有圻鄂上起,...
”按照他們的說法,左丘明為孔子《春秋》作傳後,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盡……稽其逸文,纂其別說……”根據作傳所剩下的材料,又編輯了一本書,即《國語》。班固、李昂等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這類說法。晉代思想家傅玄最先提出反對意見,他在《左傳·哀...
輔車相依(拼音:fǔ chē xiāng y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輔:頰骨,車:牙床)指頰骨與牙床互相依附。(一說輔為車兩旁之板,大車載物必用輔支持,故輔與車有相依之關係。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相時而動(拼音:xiàng shí ér dò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相時而動(相:觀察;時:時機)指觀察時機,靈活採取行動。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
四方之志,(拼音:sì fāng zhī zh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四方之志(四方:天下)指治理天下的遠大志向。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四方之志”...
燕巢於幕(拼音:yàn cháo yú mù)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燕巢於幕(幕:帷幕)指燕子在帷幕上築巢,比喻處境非常危險。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自衛如晉,將宿於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
城下之盟(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二年》。城下之盟指在敵軍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城下之盟”。成語故事 據《...
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班荊道故”。成語故事 春秋時,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好朋友,由於他們經常往來,關係密切,所以他們的兒子伍舉和聲子也成了好朋友。有一年,伍舉的岳父犯了法,逃亡到國外...
不辨菽麥(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不辨菽麥(辯:辨別;菽:豆子)指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脫離勞動,缺乏實際知識。動賓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