圻,是一個漢字,漢語拼音為qí、 yín。 其基本字義: qí : 1,名詞,指畿,京畿。指天子直轄之地,亦指京城所領的地區。 2,量詞,指方圓千里之地。 3,通“碕”,曲岸。 yín :指邊界,通“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圻
- 拼音:qí yín
- 注音:ㄑㄧˊ ㄧㄣˊ
- 部首:土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7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釋義
基本字義
1,名詞 指畿,京畿。指天子直轄之地,亦指京城所領的地區。
2,量詞 指方圓千里之地。
3,通“碕”,曲岸。
yín :通“垠”,指邊界,疆界。
詳細字義
1.形聲字,從土,從斤,斤亦聲。“斤”本義是“斧”,指武器。“土”與“斤”聯合起來表示“用武器保衛的領地”。
本義:
〈名〉王畿。京畿。天子直轄之地,亦指京城所領的地區。引申義:王國、帝國。
〈量詞〉指方圓千里之地。
例句:且昔天子之地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今土數~而郢是城,不亦難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yín :邊境,疆界,通“垠”。
例句:
萬千里曰王~。——《周書·職方》。註:“界也。”
化協殊裔,風衍遐~。——晉· 陸機《辯亡論上》。
詞組:
例句:矧惟若疇~~。——《書·酒誥》。鄭註:“謂司馬主封畿之事。”
圻甸:天子的領地,天子之地方千里。
圻鄂:也做“圻堮”、“釿鍔”。玉器上雕刻的凸起線紋。引申為事物的痕跡。
例句:“瑑圭璋璧琮”。鄭玄註:“瑑,有~~瑑起。”——《周書·春官·典瑞》。
外文解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又圻父司馬,掌封畿之兵甲。《書·酒誥》圻父薄違。《注》薄,廹也,廹逐違命者也。
又與垠通。地埒岸也。《淮南子·俶眞訓》四達無竟,通於無圻。《周禮·春官·典瑞疏》瑑有圻鄂,上起若篆之文也。
說文解字注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