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小銅劍長10.2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小銅劍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春秋
- 文物長度:10.2厘米
春秋小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春秋小銅劍長10.2厘米。
春秋小銅劍是一件春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春秋小銅劍長10.2厘米。...
青銅劍,為春秋時期文物。斜從厚格式,附劍鞘,劍身寬長厚重,中央起脊梭,縱貫全身抵峰,其最寬處距格約為劍身長的2/3處,然後兩從主弧(鍔)內收至近劍鋒處再次外凸,然後斜銳內收呈尖鋒,劍鋒兩度弧曲的外形亦稱作兩鍔垂末小敝。現收藏於洛陽龍門博物館。文物介紹 劍身飾雙線菱形暗格紋,棱形交匯處,...
春秋吳王光劍為春秋晚期的青銅器,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總長77.3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流傳過程 1972年初夏,安徽省南陵縣三里鄉呂山村村民在村後挖土平整曬穀場時,挖出一把銅劍,劍...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物。長66cm,寬6cm。源於早期中原銅劍,沒有劍首與劍格,莖呈扁平形,一側中間有一向外凸起,劍身中間起脊,前部有一個明顯的束腰,劍尖銳利,在保證整體強度的前提下有效減輕了劍身的重量,且增加了穿刺力。劍身整體呈灰綠色。現收藏於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春秋扁莖銅劍 春秋扁莖銅劍是春秋時期的文物。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范。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鑄銅劍。一套陶范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劍,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劍;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劍,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劍。鑑別方法 當下市場上比較能見到的青銅劍,主要是...
此展品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物。長65cm,寬5cm。圓盤形劍首,劍身中部起菱形脊,劍身輕薄、劍刃鋒利,一字形素格。複合劍劍脊和劍刃部分採用不同含量比例的銅錫來鑄造。劍脊部含錫量低,質柔而韌。劍刃部分則含錫量高,質鋼而堅。複合青銅劍剛柔相濟,抗震性強,提高了劍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由於劍脊與刃部采...
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 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是一件春秋末至戰國初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春秋末至戰國初斜從厚格式青銅劍長29.5厘米,寬4厘米。
西周早期銅劍,已較多地被發現,如:甘肅靈台白草坡、陝西長安張家坡、陝西岐山賀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發現。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例如:張家坡劍和琉璃河墓52的劍,劍體呈柳葉狀,脊略凸起,無格,無首。莖端略瘦。莖部有圓孔。有的劍還有透雕龍蛇飾的劍鞘,異常絢麗。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銅劍增多了...
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鑑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