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派

春秋學派

春秋學派,起源我國歷史時期,記載於《春秋集傳纂例》之中。

主要有儒、道、墨、法四大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名詞解釋,主要特點,

名詞解釋

啖、趙、陸的“《春秋》學”。到唐中葉傳統的經學思想受到懷疑和挑戰,呈現多元化趨勢,各種“專門之學”開始進行新的探索。此時在經學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南地區的經學家啖助趙匡陸淳(質),他們以治春秋為主,被稱為“《春秋》學派”。啖助,字叔佐,祖籍趙州,天寶末年徙居江東。當過縣官,安史之亂後閉門著述,研究春秋。趙匡,字伯循,祖籍天水,天寶年間為揚州節度叛官。陸淳,字伯沖,吳郡人,順宗時避太子諱改名質。三人都在江南任地方官,志趣相投,尊師友關係,時常切磋學問。三人著作存世的有陸淳《春秋集傳纂例》10卷,《春秋微旨》3卷,《春秋集傳辯疑》8卷,代表了三人的經學觀點和方法。《春秋》學派的主要特點是“舍傳求經”。認為《春秋》原文沒問題,錯謬全是三傳造成的;在三傳都不合適時,便丟開三傳自己解釋。他們“舍傳求經”自我發揮解釋時有“明王道”為原則,有利於“道”的“無經之傳”也可採用,太實用主義,太隨意了。雖然如此,但此後治春秋都不再拘泥於三傳,從而脫開了章句訓詁的漢學路子,走上了義理思辨的路子。

主要特點

《春秋》學派的主要特點是“舍傳求經”。認為《春秋》原文沒問題,錯謬全是三傳造成的;在三傳都不合適時,便丟開三傳自己解釋。他們“舍傳求經”自我發揮解釋時有“明王道”為原則,有利於“道”的“無經之傳”也可採用,太實用主義,太隨意了。雖然如此,但此後治春秋都不再拘泥於三傳,從而脫開了章句訓沽的漢學路子,走上了義理思辨的路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