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春秋四大國
春秋四大國指的是春秋時期的齊、晉、秦、楚這四個大國,戰國時三家分晉後與燕國形成七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名列春秋五霸,出自《左傳》和《國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
- 春秋(中國歷史時期)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春秋時期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
- 春秋戰國(中國歷史時期)
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為界限,之前的為春秋,之後的為戰國。由於周敬王姬匄於公元前476年去世,為了紀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為界,之前的為春秋,之後的為戰國。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線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
- 秦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秦穆公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持續衰落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國力得到增強,不久穆公卒,太子罃立,是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向晉挑戰,與楚靠攏,欲與楚形成對晉國的夾攻之勢。時晉靈公頑劣成性,趙盾把持晉政,晉國霸權幾欲崩潰,楚莊王遂北上爭雄於晉,...
-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
- 吳國(春秋時期諸侯國)
吳國至春秋已經與周的諸侯國廣泛交流,經過春秋戰國以及秦漢以後,已經成為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地的語言是今天的漢語方言吳語的源頭。 吳國地區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後世的吳文化。吳王夫差於前486年―前484年開鑿的邗溝,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江蘇高郵附近)折向東北,...
- 六國(從夏朝延續至春秋的古國)
春秋亡國 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楚國勢力強大起來。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滅六,同年被楚國滅亡的還有同為皋陶之後的蓼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楚成王熊惲二十六年“滅六英”,即在楚成王熊惲二十六年,楚國滅英國與六國。而《史記·楚世家第十》的記載,楚滅英國確是在楚成王二十六年,但滅六國卻是...
- 春秋紀四國篇
《春秋紀四國篇》是連載於瀟湘書院的一部玄幻類網路小說,作者是伊吘。內容簡介 大周末年,天子驟崩,諸子爭位,中軍譁變,帝鼎墜落。四位鎮邊公候率軍平亂,盡屠中軍,焚毀帝都,各自僭越稱王,絕貢周室,天下九州分其八。朝中倖存之臣奉宗室子登基,遷都中邑,自此天下離亂。諸侯並立,王室衰微,有如春秋亂世...
- 鄭國(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戰國初年,被韓國滅亡。鄭國立國總計432年,傳位24君。國號 鄭重嚴肅忠孝仁義之國;鄭在卜辭中寫作“奠”...
- 春秋(中國古代儒家典籍之一)
2019年2月報導,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作品簡介 據一些文學著作記述,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該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
- 春秋戰國(2014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春秋戰國》是部長篇歷史紀實小說(套裝三冊),已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分《初霸》、《問鼎》、《歸一》三卷,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人物、事件、思想、智慧、知識,夾敘宮廷鬥爭、女色禍國、官場沉浮、軍事作戰等等。書稿中的一個個諸侯國各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君主、政客、將軍、說客、刺客、壯士、美女、...
- 諸侯爭霸(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事件)
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名姜小白,所謂“稱霸”,就是因勢力強大,而為中原諸侯的盟主,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齊在春秋前期,已是東方的大國,疆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無棣)”,負山面海,有魚鹽之利。但在齊襄公(公元前697—公元前686年)時,由於政治...
-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部分為齊、晉、秦、楚,這是春秋四大國,對天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都先後稱霸過,故將此四國列於僅次周、魯之後,按其稱霸的先後順序,排定了齊晉、秦、楚的位置。 第三部分為宋、衛、陳、蔡、曹、鄭、燕、吳,這八國較弱,且都未稱霸,鄭、吳雖為小霸,但不足以以此列其他諸侯之前,故八國按照爵位...
- 十二諸侯
春秋諸侯,是指春秋時期的魯、齊、 晉、 秦、楚 、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諸侯國。簡介 (1)至於為何有十三諸侯,主要有殊秦、殊魯、殊吳三種說法,因為春秋戰國史事主要依據魯國國史(春秋三傳)、秦記編成,所以可能殊魯或秦,另外,吳國紀年出現較晚,也有可能殊吳。(2)指戰國時魏、楚、齊、...
- 諸侯會盟
諸侯會盟其中以葵丘會盟、青邱會盟、踐土會盟、黃池會盟、徐州會盟最為著名,被合稱為春秋四大會盟。從最初尊王攘夷等以禮儀治理天下的會盟,到後來為了爭奪霸主以武力治理天下的會盟,無疑是周王朝從興盛的禮儀之邦,發展到權勢旁落的一個傀儡政權的寫照。歷史小說作家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總結道:亡國速途有二,一...
-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
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附:戰國七雄前世表 都城 臨淄 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
- 晉國(周代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諸侯國)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在周王室大臣劉公的參與下,晉國正卿范獻子士鞅,召集中原18國諸侯國會盟於召陵(參見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這次會盟中,士鞅將楚國的貪婪醜陋行徑公之於眾,並宣布:前546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只有晉國是中原的...
- 諸侯國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進入春秋時期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衛、魯,另外還有鄭、陳、蔡、...
- 五霸
夏商周三代五霸:夏昆吾,商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謂之五霸。春秋五霸:孔子刪定的《春秋》和《孟子》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王。《墨子》和《荀子》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也稱五伯。夏商周五霸 春秋時期《左傳》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5個諸侯國。但夏、商二...
- 齊國(先秦諸侯國)
’”此之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就開始大力發展與鄰國及周邊地區的貿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齊冠帶衣履天下”,齊國豐富的絲綢類資源,是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中提到,齊國與朝鮮做生意,進口朝鮮的“文皮(有花紋的獸皮,多指虎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