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春牛花燈”又名“漁樵耕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牛花燈
- 別名:漁樵耕讀
- 流行地區:江西宜春市銅鼓縣
- 節日起源:湖南送“春牛”
- 拼音:chūn niúhuā dēng
燈彩“春牛花燈”又名“漁樵耕讀”。
燈彩“春牛花燈”又名“漁樵耕讀”。源於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鎮張以發在送“春牛”形式上改造、充實,在原有送“春牛”1人或2人,用竹篾紮成牛頭,牛尾狀,蒙上黑布或黑紙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幾段花鼓小調,祝願五穀豐登、六畜興...
花燈中間隔著春牛,一人舞牛頭,另一人舉牛身,短彎木纏棕絲繫於臀後作牛尾,二人圍裹被罩,只露出四腳。“春牛”兩邊各一牧童對牛頭進行指揮,並唱著“春牛歌”活躍氣氛;在花燈的後面跟著白鬢黑髮執魚桿背魚簍的老漁翁、拿刀斧桃柴擔的樵夫、短衣赤腳背犁耙的農夫、拿書閱卷的書生、挑牛草飯桶的村姑和手搖薄...
立春日清晨,沙縣夏茂接春神、祭春牛儀式在文昌宮舉行,等到儀式結束,游春牛活動正式開始。“春牛”出遊排場大,前有花燈鼓、3對四方型燈柱以及10把火炬開道,接著是一扮相滑稽的男傭牽“牛”,“春牛”由4位壯漢抬著行進,一戶農家緊跟其後,男主人肩扛犁耙,女主人手提水壺,小男孩挑著牛草,小女孩提著竹籃,...
跳春牛也稱唱春牛、舞春牛,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等南方地區。春牛舞又稱牛頭舞,壯語叫“攏婭歪”。“攏”即“跳”或“耍”之意;“婭”即女性;“歪”即水牛。春牛舞系壯族民間祭祀性舞蹈,流行於廣南、西疇、馬關等縣的壯族布儂支系民間。一般只限在年節期間和喪葬儀式上才跳...
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迎春的第二天,就是立春那天,地方長官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三獻爵之後,地方長官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然後,民眾將春牛打爛。一邊打一邊念: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陽開泰,...
《耍雙獅》、《使春牛》、《採茶調》、《魯班調》、《逢春調》等,其間還有人說四句,穿插進行武術和雜技表演,其形式幽默滑稽,令人百看不厭。春燈多用本地方言表演,台詞中包含了豐富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很受民眾歡迎。春燈的角色全部由男性裝扮,還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像猴子、老虎、水牛、鷺鷥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