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崇義舞春牛
  • 主題詞:民俗,舞春牛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崇義“舞春牛”的習俗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動是在每年的立春時節,村民們自發來到河邊,由人裝成河神,在河上裝燈彩,各家各戶把河神請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前進行參拜,以保一年太平,五穀豐登,六畜平安。崇義縣上堡鄉唐姓明朝正德年間從湖南遷入本地,同時帶入了這一民間古俗。後來,此俗流到民間,民間組織春牛隊,以“春牛”為角色,把嚴肅的政事活動演變成民間輕鬆快悅的,甚至是恢諧活潑的具有鬧春特色的歌舞活動,所以叫做舞春牛。

歷史淵源

崇義縣上堡鄉唐姓明正德年間從湖南遷入本地,同事帶來了這一民間古俗。最早的舞春牛活動是在每年的立春時節,村民們自發來到河邊,由人裝成河神,在河上裝燈彩。各家各戶把河神請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前進行參拜,以保家禽家畜的平安。然後在家中的各個方向,即各門進行參拜,以保五穀豐登、祈求平安。約在雍正年間唐姓“國”輩和“家”輩子孫中的文人墨客從舞春牛的內容到形式對其改造和加工,使這一習俗成為了該姓獨有的避災、祈福、娛春的民間藝術。到了近代,春節期間的舞春牛也與龍燈、獅子、武術等同台獻藝,直到元宵方止。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牛的詞也出現了歌頌新社會、新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內容

舞牛隊伍一般為30人左右,用樂器營造氣氛,陣容比較龐大,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長方形牌坊,牌坊中間寫一“春”字。牌坊兩邊是一副對聯,內容大都表現社會現狀,以歌功頌德,國泰民安為主題。牌坊後面緊跟著4個花燈,花燈上的圖案為剪紙藝術,且花燈上都寫有字,表達龍鳳呈祥和鄉間五穀豐登的景象。以前的花燈中燃燭,因燭易造成花燈燃燒,傳到唐太益老人時改用電池,這樣既美觀又安全且還能長時間使用。花燈中間隔著春牛,一人舞牛頭,另一人舉牛身,短彎木纏棕絲繫於臀後作牛尾,二人圍裹被罩,只露出四腳。“春牛”兩邊各一牧童對牛頭進行指揮,並唱著“春牛歌”活躍氣氛;在花燈的後面跟著白鬢黑髮執魚桿背魚簍的老漁翁、拿刀斧桃柴擔的樵夫、短衣赤腳背犁耙的農夫、拿書閱卷的書生、挑牛草飯桶的村姑和手搖薄扇妞妮作態的老茶婆,還有莊公和算手。之後還跟著由鑼鼓4人、笛子2人、胡琴2人、嗩吶2人組成的樂隊。在樂隊的後面是一些新增加的民間故事人物,如“劉海砍樵”中的劉大姐和樵夫、“白蛇傳”中的白蛇和青蛇、“八仙過海”中的八仙等等,還有“三花”中的兩個丑角人物,手持扇子作為道具,表演各種絕技走在隊伍的前面以擋住擁擠的人群,讓舞春牛的隊伍能夠順利通過街道。
舞春牛的套數和動作有出欄、上路、吃草、飲水、背軛、耕田、擦癢、臥地、聽歌等。春牛歌又名牛燈,包括起鼓敲鑼、出行、路遇、相會、拜門、采青、謝禮、上紅、敬師、拜別等。獨唱、合唱、輪唱和對唱,唱農家事,演繹民間悲歡,逗得人們歡笑和喝彩。東家給牛上紅,並用茶果酒菜款待眾人,眾人酒足飯飽,牛隊再行回神禮,表演往往到五更雞才結束。這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向來為鄉民所喜聞樂見。

基本特徵

“舞春牛”隊伍一般為30人左右,以春牛為道具,樵、耕、漁、讀為主要表演角色,表演唱詞為生產、生活或為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用樂器營造氣氛,陣容比較龐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載歌載舞,以頌“牛”的功勞、祈福和自娛自樂。輕鬆恢諧活潑,陣容龐大,形式和內容與本地的風俗民情進行了融合,並融入民間故事傳說。演員涵蓋漁、樵、耕、讀,內容包含生產、生活,曲調優美,唱詞貼近生活,富有濃厚的農耕文化和上堡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在保留地方傳統古韻。服飾有特點,人物身份個性鮮明,民眾參與性強,歡迎度高。

主要價值

歷史價值。崇義舞春牛民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發掘、搶救、保護上堡民俗,對於研究客家文化歷史、客家民系能提供較好的生活素材和歷史素材。文化價值。崇義舞春牛民俗是崇義上堡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們的良風美俗。是崇義上堡客家先民的智慧的結晶、文化的集成。

瀕危狀況

崇義民俗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崇義民俗在廣大村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一些民俗活動失去了生存的依託: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以及觀念的變化,對一些客家民俗的興趣愈來愈淡漠,民俗活動也愈來愈少,一些熟悉民俗活動的老人相繼離世,年輕一代外出打工使贛南客家民俗的發展舉步維艱,後繼乏人,一些民俗項目的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保護措施

目前,崇義參與“舞春牛”活動的人數達到50餘人,2013年12月江西省電視台贛風欄目組專程到上堡鄉拍攝“舞春牛”全程視頻,並在江西電視台3套播放。“舞春牛”經常參加縣市舉辦的各類民俗活動。同時還參加春節期間與龍燈、獅子、武術同台獻藝,直到元宵方止。隨時代的發展,崇義的風俗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舞春牛”改編了新內容,用以歌頌新社會、新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