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屠格涅夫著中篇小說)

春潮(屠格涅夫著中篇小說)

《春潮》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中篇小說,寫於1871年。小說以作者的一段真實經歷為基礎,表達了作者對於當時俄國的“多餘人”的看法。

《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從情節看似乎只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其篇幅與作者的長篇小說相差無幾,但屠格涅夫卻稱其為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潮
  • 外文名稱:the torrents of spring
  • 作品別名:一江春水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俄】屠格涅夫
  • 發表時間:1871年
  • 字數:約75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的女主人公名叫傑瑪,是個既美麗、文靜又堅強、果斷的姑娘。先前在她母親的主持下與一個名叫克呂貝爾的青年定了婚。然而,當她後來發覺未婚夫是個虛偽、自私和地道的市儈後,斷然拒絕與他結婚。她的母親萊諾雷太太知道女兒不肯結婚,生怕以後他們家的生活沒有依靠,痛哭流涕,再三勸女兒改變主意,都遭到女兒的堅決拒絕。
傑瑪斷然拒絕與克呂貝爾結婚,卻愛上了俄國青年薩寧。薩寧不僅真誠、果敢地救助了她的弟弟,而且還在一次出遊時,勇敢地斥責了幾個德國軍人對傑瑪的調戲,維護了姑娘的尊嚴。傑瑪愛上的俄國貴族青年薩寧,就是屠格涅夫自我形象的再現。
薩寧為了與傑瑪完婚去借錢,卻被瑪麗婭——一個百無聊賴、飽食終日並以極端享樂為目的貴婦人拉下水,從而終結了他與傑瑪的感情。三十年後的薩寧決定把自己當年和傑瑪的定情信物送給傑瑪的女兒作為結婚禮物,同時自己也開始新的生活。

創作背景

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義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偶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產生愛慕之心,只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末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致。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只是採用了自己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

人物介紹

薩寧
在文章中,屠格涅夫又塑造一個接近多餘人形象——薩寧,相對於《羅亭》的羅亭而言,薩寧的“多餘程度”要比羅亭弱一些。“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屬於貴族知識分子,但既不滿足於自己的上流社會,又不能跳出這種生活的小圈子與人民結合,所以在他人看來就成了社會上”多餘”的人。“多餘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多數出身於沒落的名門望族,倍受文化教養,不為官職錢財所利誘,也能看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動專制和農奴制下深感窒息。他們雖有變革現實的抱負,但缺少實踐。他們生活空虛,性格軟弱,沒有向貴族社會抗爭的勇氣,只是用憂郎、彷徨的態度對待生活,在社會上無所作為。
傑瑪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傑瑪是大加讚賞的,賦予了她漂亮的容貌,優秀的品格。傑瑪同屠格涅夫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樣,她們心地善良、承受苦難、渴望幸福。屠格涅夫特別善於塑造女性形象,他認為,女性的天性是熱情的、不妥協的、敏感的、好幻想的,天賦一種對新的、英雄主義的事物的期待。
瑪麗婭
瑪麗婭這個女子如蛇一般妖艷,“每一個遇見他的人都會踟躕不前。”邪惡且帶有情慾的蛇的意象在她的身上完全得到了體現,她有著不俗的姿色,豐厚的財產,高明的經營手段,卻嫁給了一個有著肥膩而龐大的身軀、只關注個人享受的狠瑣男子波洛索夫。按照瑪麗婭的話來說,這樣可以使她得到她想要的自由,丈夫只是幫她採購首飾珠寶的工具,其它的事則由她自己掌管。她習慣了天天出入於各種社交場所,習慣了日日與不同的男子調情逗笑,她習慣並且享受這種依靠征服獵物達到自我滿足的放縱生活。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屠格涅夫看來,愛情是一種崇高的、無私的感情。他說過:“愛是那能夠摧垮我們的,迫使人忘掉自己和自己利益的那樣一種激情。”他確信只有這種愛情,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正因為如此,他認為,主要受情慾衝動所驅使的結合,同基於純粹利益考慮的結合一樣,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說在《春潮》的頭一部分中,他通過否定傑瑪和克呂貝爾的婚姻關係,譴責了前者,那么,在小說的後一部分中,他把情慾的衝動描寫成一種難以啄磨的神秘的力量,並把追求個人幸福、滿足情慾的衝動與靈魂深處的道德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當作了構成男主人公悲劇性格的一個主要內容。
《春潮》有明顯的政治背景。屠格涅夫雖然歡呼了拿破崙帝國的崩潰,但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德國侵略者的本質,嚴厲批判並揭露了普魯士軍國主義者的侵略文化。

藝術特色

從藝術表現的特點看《春潮》與屠格涅夫大部分中篇作品一樣,以生動而細膩的筆墨著力表現人物的特定階段的瞬間的“驟變”,這是一種從表面看來最不可能出現變化時發生急劇的轉折,這又是一種最真實的而又最富戲劇化的轉折。在《春潮》中,這樣的“驟變”先後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主人公對愛的承諾,一次是對愛的背叛,前後不過幾天的時間。而就每一次而言,都是在“瞬間”發生。這種“驟變”中人物的心理的巨大落差,導致外部情節的大起大落,然而屠格涅夫卻從不把他的筆墨“浪費”在外部情節上,他總是在喚起讀者強烈的想像力之後,適時地恰到好處地擱筆。

作品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俄國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家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致是小說不但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醜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很成功。情節的安排,景物描寫也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