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臨池

《春日臨池》是南北朝時期詩人溫子昇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篇春遊即景之作,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描繪了春日傍晚雨後天晴的瑰麗景色,後四句為第二層,抒發了作者親臨池畔撫弄弦琴時的空寂孤獨的思想感受。全詩語言流轉,韻律和諧,寓意蘊藉,是五言古詩中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日臨池
  • 出處:《溫侍讀集》
  • 作者:溫子昇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春日臨池
光風動春樹,丹霞起暮陰。
嵯峨映連璧,飄颻下散金。
徒自臨濠渚,空復撫鳴琴。
莫知流水曲,誰辯游魚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光風:雨停日出時吹起的風。《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王逸註:“光風,謂雨已日出而風,草木有光也。”
⑵丹霞:紅霞。暮陰:猶暮靄,指傍晚時的霧氣。
⑶嵯峨:形容山勢高峻。連璧:兩玉並聯,本指齊名的人或物。這裡形容水波平靜。
⑷飄颻:隨風晃動。散金:形容照在水面上的光波。
⑸“徒自”句:與“誰辯”句,用莊子惠子典故。《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濠,水名,在今安徽省鳳陽縣附近。渚,水邊。
⑹“空復”句:與“莫知”句,用伯牙鐘子期典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瑟,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撫鳴琴,彈琴。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雨後的春風吹動著春樹,片片紅霞從暮靄中升起。
高峻的山嶺倒影在平靜的湖面,隨風而動雲霞在湖面散落如金。
我獨自一人走在濠水岸邊,空自彈琴而不能自已。
誰能知曉流水曲的含義,誰又能與我辯論游魚的心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一般認為是詩人富貴之後的閒情偶發。而山西大學康金聲教授則認為此詩“蓋在溫懷才不遇、不為人知時”所作。按《魏書》本傳謂溫子昇“初為廣陽王淵賤客,在馬坊教諸奴子書”,因作《侯山祠堂碑文》而為常景賞識,才名始大。“熙平初,中尉東平王匡博召辭人”,溫得為御史,從此騰達。故此詩當作於熙平元年(516)之前,元淵襲廣陽王(永平四年,511)之後。當時正是詩人年華二十左右,年輕氣盛,自恃才華橫溢而無人賞識,故自比伯牙、游魚,自嘆無人識才。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篇一開始,即把讀者引入一個風光瑰麗迷人的美好景色中去。首句的“光風”寫出了雨後日出,天朗氣清,陽光燦爛,微風徐拂的景象。春樹在微風的吹拂下,擺動著它那嫩綠的枝條,一個“動”字,把本來靜止的景物一下子便寫活了。接下去寫在一片暮靄的籠罩中,天空中升起了一片片美麗的紅霞,這裡的一個“起”字也用得極為別致,使火紅的晚霞頓生升騰的韻致。這兩句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使景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既生機盎然,又充滿了情趣,使讀者感到清新美麗,賞心悅目,而又富有詩情畫意,有著十分感人的藝術魅力。
第三、四句寫山勢和池塘。“嵯峨映連璧”,寫在斜陽的照耀下,巍峨的山巒峻峭挺拔,它那雄偉的身影倒映在池水中。“飄飆下散金”,更為奇麗,大約這時池塘的上空還在滴落著雨點,一滴水珠便可見太陽的光輝,那些雨點在陽光的照耀和徐風的吹拂中,飄飄然降落著,它們帶著晶瑩燦爛的光彩,好像是從天空中撒下來的碎金一般。這兩句詩寫得極為神妙,妙在詩中並沒有直接點明所描繪的事物,而是讓讀者去意會,去想像。讀者如果不聯想到詩題“春日臨池”,忘記了這是在池邊,很難想像到“峨嵯映連璧”是什麼意思,如果不聯繫“光風”,也不容易體會到“飄颻下散金”的含意和韻致。所以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全詩的精華,全詩中最傳神的警句。這也正是詩人身臨其境而得到的獨特感觀,是此詩最美妙的地方。
後四句筆鋒一轉,著重在抒情。“徒自臨濠渚,空復撫鳴琴。”寫作者隻身一人來到池塘邊上,撫琴奏曲。這裡的一個“徒”字,一個“空”字,表現出他無限的孤單與寂寥,蘊涵著無限的惆悵與憂鬱,充滿著一種莫名其由的失落感。接下去寫道:“莫知流水曲,誰辯游魚心”,至此,作者才道出了真情,他感慨自己沒有知音,沒有朋友,更沒有人了解自己。詩人在這裡使用莊子與惠子同游事、伯牙與鐘子期知音事這兩個典故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一方面說沒有知音能理解自己的志趣,另一方面說:我如今也來到水池邊上,然而有誰能和我像惠子與莊子那樣辯論游魚的心情呢?也就是說自己沒有可以交談論辯的朋友。因此,這一層所表現的顯然是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情感。
溫子昇是北魏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筆曾被梁武帝蕭衍稱讚為“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北朝文官同僚亦誇他“酸顏(延之)鑠謝(靈運),含任(防)吐沈(約)”(《魏書·溫子昇傳》),在當時極富盛譽。他的詩與南朝齊梁綺麗的詩風相近,他的這首詩尤以寫景見長,寥寥數筆便描繪了一幅美妙、神奇、瑰麗多彩的春日晚景圖畫,不僅景物生動,而且色彩極為流麗,在時間空間上也把握得恰到妙處,富有強烈的審美意義和藝術概括力。同時,這首詩語言流轉,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寓意蘊藉,是五言古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並且也可以看做是五言古詩向五言律詩演進而漸漸臻於成熟的重要標誌。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蔡丹君從鄉里到都城》:《春日臨池》頗有追模阮籍詠懷的風格,在流麗的意象之中,流露著被隱藏起來的情感,含蓄蘊藉。

作者簡介

溫子昇(495—547),字鵬舉,太原人。北地三才之一。晉大將軍溫嶠後代。北魏時,官至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東魏武定五年(547),館客元瑾作亂,高澄懷疑溫子昇同謀,囚入晉陽監獄,餓死獄中。其詩深受南朝文風影響,原有集三十九卷,後人輯有《溫侍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