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過程
2009年11月初,乾安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文物普查過程中,聽說有老百姓在“花敖泡”附近挖出了很多銅錢,其中一個人最多挖出了800多枚銅錢,還挖出了鐵鍋、灶台等,這一情況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經過仔細勘察,先後在贊字鄉潔字村科鐵公路線北的“花敖泡”南側、讓字鎮藏字村北側和正東、地字村(查乾湖西南)發現了四處大型
遼代遺址群。
專家鑑定
經吉林省考古專家調查,初步認定,在乾安縣發現的遺址群為遼代皇帝“四季捺缽(皇帝行宮)”——“春水”“夏涼”“秋山”“坐冬”中的“春捺缽”遺址群。這裡所說的“捺缽”是契丹語,相當於漢語中皇帝的行宮,這是我國首次發現遼代
皇帝行宮遺址。據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傅佳欣介紹,捺缽是遼國獨特的政治制度,契丹民族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逐漸形成了隨季節變化輾轉遷徙的遊牧習俗,契丹建國以後,封建化程度雖然大大加強,但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依然可見其“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跡象,即使貴為國君的皇帝,也要隨著季節、氣候和水草的變化而四季游徙,並隨時處理國家事務,於是便產生了四季捺缽制度,“捺缽”按春夏秋冬的時序安排,因而也稱四時捺缽。
重大意義
談到此次遺址發現的意義,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傅佳欣說:“遺址的發現證明到目前為止,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到吉林省來的第一個皇帝是遼代的皇帝,而不是之前公認的清朝皇帝康熙。同時,這個發現也讓書上記載的死地名活了!按照《遼史·營衛志》記載,春捺缽地域包括鴨子河、長春州等,而這些古代地名究竟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這個遺址的發現將答案揭曉,鴨子河就在松花江段,而長春州就是塔虎城。”另外,傅教授表示,通過遺址可以看出遼代捺缽的規模很大,考古人員在一處遺址中就發現了近500個土台,以每個土台建一處營帳,每個營帳住8個人算,參加捺缽的人就近4000人,這與遼史是相符的。同時,從土台的大小、高低可以看出當時的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皇帝、大臣所用的土台大小都是不同的,而士兵可能就沒有資格在土台上紮營。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區專家組組長傅佳欣介紹說,遼代“捺缽”與國家政事緊密相連,遼代一切國家政事基本都在“捺缽”中進行,據史料記載,遼代皇帝前後來過吉林“春捺缽”29次。遼代皇帝正月上旬從首都“上京”出發,一路東行,最後來到查乾湖西南處(現吉林省乾安縣境內)設“春捺缽”,前後歷時60餘天。他還介紹說,“春捺缽”的活動以捕魚獵雁為主,並借漁獵之機,大宴群臣和使節,約見各族首領、接納貢品,商議國事。
相關知識
據史料記載,遼代皇帝每年正月上旬從遼上京出發,沿今
烏爾吉木倫河東行到阿魯科爾沁旗和烏力吉木仁,再北上到突泉雙城遼古城,然後沿洮兒河到程四家子古城,最後來到查乾湖西南設“春捺缽”。“春捺缽”的活動主要是釣魚、捕天鵝並接受女真“千里之內”諸酋長的朝賀。釣魚是每年春捺缽中一項重要活動,通常“頭魚”由皇帝親手來釣,釣得“頭魚”後,皇帝就在大帳內擺宴,並命令前來祝賀的女真各部酋長依次歌舞助興。一般“頭魚”不是普通的魚類,而是鱘魚、鰉魚之類,體重力大,皇帝得頭魚除了娛樂以外,更彰顯武功與威嚴。
每年春捺缽中,還有一項活動就是捕天鵝,在活動開始前,皇帝的侍從們都要穿墨綠色的衣服,每人準備連錘和刺鵝椎,站在水泊周圍。如果發現了天鵝,侍從們就高高舉起旗幟,天鵝受驚飛起後,侍從們敲起扁鼓,搖動旗幟。此時,專門飼養海東青的侍官將海東青呈給皇帝,皇帝放飛海東青。海東青飛上天空,與天鵝搏鬥。等天鵝落地後,侍從立刻上前,拿起刺鵝錐將天鵝殺死,取天鵝腦給海東青吃。皇帝拿到“頭鵝”之後,先要祭祀祖廟,然後群臣們各獻酒果,開始飲酒作樂。
四時捺缽時間活動內容
春捺缽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釣魚、捕天鵝、召見女真首領
夏捺缽四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避暑、議政
秋捺缽七月中上旬至十月射鹿、召見各部落首領
冬捺缽十月至正月上旬避寒、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