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北宋梅堯臣詩作)

《春寒》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聯點春寒,因為雖是春晝,卻天色陰沉,雲層又低又厚。這二句把春陰寫得很逼真。頷聯從蝶和花的瑟索情態透出寒意來。頸聯寫風吹簾動,片雨降臨,再補說春寒。尾聯說自己未嘗辜負春景,但因多病不能賞玩了。該詩從不同角度形容春寒,把春寒真切地刻畫了出來,表現了詩人政治上的清冷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寒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梅堯臣
  • 作品出處:《宛陵先生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自:有本來、自來的意思,表明今年春陰久已見慣,已非一日。
②薄更深:寫雲層變厚,以顯示寒意愈深。
③方斂翅:正在收起翅膀。方,副詞,正在。
④不開心:花蕾不能開放。
⑤亞:壓。
⑥青簾:指酒旗。

白話譯文

春天本是微風輕吹、陽光和煦的景象,今天卻又是一個薄雲籠罩陰沉沉的天氣。
蝴蝶由於寒氣襲來,收攏翅膀,不能飛翔;花卉因天氣寒冷含苞不放。
壓掛在樹枝的酒旗隨風飄舞;傍山丘的陰雲霎時送來陣雨。
觀賞春光美景的良辰我從來不辜負,可這次外出尋春賞春是因體弱多病誤了遊興。

創作背景

這是詩人宋朝慶曆六年(1046年)初春寫的一首景物詩。當時,從政治形勢說,范仲淹革新派的活動正處於低潮,從私人生活說,也是梅堯臣心情比較悽苦的時期。為了挽救宋朝統治的危機,宋仁宗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實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整頓政權機構等項改革,可惜這所謂“慶曆新政”,僅僅推行一年左右,就因舊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宋朝慶曆五年(1045年)秋後,形勢的發展對革新派更加不利,富弼、范仲淹、尹洙等人或罷或貶,歐陽修也遭受誣告,貶為滁州知州。政治上支持革新派,交誼上和歐陽修關係很深的梅堯臣,這時感到形勢嚴峻,曾寄詩提醒歐陽修,“慎勿思北來,我言非狂痴”。在個人生活上,梅堯臣的妻子謝氏死後不久,次子又一病而逝。這喪偶失子的悲痛,一年多來一直摧折著詩人的柔腸。孤獨的詩人領略不到周圍的溫暖和大地的春回。《春寒》詩大致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是寫初春的景物和感受,反映了作者淒冷的情懷。
首聯由正面入題。晨起本望能看到風和日麗的春色,不料又是一個陰沉沉的天氣,薄薄的雲層變得越來越濃了。開首擒題,概括寫春寒。
頷聯是說:蝴蝶因寒氣襲來,收起雙翅,不能飛舞;花卉因氣候凜冽,蓓蕾萎縮,無力舒展。這是借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來寫天氣之寒。蝶和花是人間美好的物象、春光的標記,它們為寒氣摧抑,而不能及時給人間送來春的喜悅和溫存,是令人遺憾的。“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運思精巧細膩,體現出詩人細緻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詩人對自然界微妙物象的真切揭示,常常會誘發人們對生活中更多事物的合理聯想:由於周圍的環境沒有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氣氛,而使新生事物的雙翅和蓓蕾得不到人們所期望的舒展和開放。
頸聯從不同角度形容春寒,“亞樹青簾動”是寫風,亞同壓,壓掛在樹枝的酒旗,隨風翻轉,足見風力之猛;“依山片雨臨”是寫雨,依傍山丘的陰雲,霎時送來了陣雨,說明雨勢之急。這一派峭寒,推遲了春光的腳步,窒息了大地的生機,使天字充塞著寥落淒冷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下來。
尾聯寫作者的態度以作收束,是說:我從來不曾辜負春光的良辰美景,可是這回卻因多病體弱,不能外出尋春了。其實,多病恐怕是託辭,倒是春寒和風雨敗了詩人的遊興,使他只好怏快然杜門不出了。梅堯臣寫詩,主張“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宛陵文集》卷二十七)。
梅堯臣曾談到自己寫詩的體會,說:“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矣。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也。”(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首詩基本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名家點評

清·紀昀《紀曉嵐批點宋詩》:三四托意深微,妙無痕跡,真詩人之筆。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年—1054年)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